每逢毕业时刻,总是离不开感恩、成长、不舍等词语。其实,毕业季最不缺少的一个词,是认真。因为,只有认真完成漫长而“磨人”的毕业设计,才算是真正为自己的大学生活画上句号。今天,让我们走近毕业生们,听听毕业设计中发生的故事。

材料学院蒋贵川在做毕业设计
物联网工程21班崔元桢的毕业设计是关于计算机编译优化的。“大家都玩过电脑游戏,也见过机器人,我们的设计就是机器人、游戏等的加速器。”虽然不是编写新的程序,但研究过程也是煞费苦心。崔元桢说,他在设计之初看了很多英文文献,但一直没什么进展,后来终于在一篇国外文献中,发现了程序存在的缺点,在与导师沟通后,经过不断摸索和探究,对程序加以改进,历时3个月终于完成毕业论文。在毕设运行初期,崔元桢发现运行结果总是错误,怎么检验也没发现程序上的漏洞。在百思不得其解之时,他经过反复测算,才发现原来是一个符号写错了,导致整个程序都受到影响。“‘research’=‘re’+‘search’,也就是反复寻找的意思。可见研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无穷尽的积极探索的过程,由不知变为知之,由知之甚少变为心中了然,这才是科学研究的真谛吧。”崔元桢说。
公管学院硕士毕业生李亚男的毕业论文关注的是一个特殊的领域——“光棍”。为什么会选择这个方向?李亚男说,当时选择论文题目的时候,恰逢所谓的“光棍节”,网上出现很多报道,比如到2020年我国将有3000万光棍、山东等地越南新娘集体逃跑事件等。导师李树茁教授等在学术上也对“光棍”的发展进行了预测研究。“这说明中国出生性别比持续偏高30年的后果开始显现,性别失衡社会中的‘光棍’问题将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必须关注的问题。”在与导师充分沟通后,她确定了论文题目——“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的性观念及影响因素研究”。通过实地调研,她不仅深切了解到农村的“光棍”危机和那些大龄光棍的“可怜境遇”,而且大大提升了自身的实践能力。“口说无凭,要学会用数据来探索事情的真相和背后的奥秘。”李亚男说。

在梧桐西道,有一处占地不大但却引人注目的所在——田家炳艺术中心。每年临近毕业的时候,雕塑、平面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都会带着他们四年间对于专业的学习与理解,完成自己的毕业作品,分批次展览于此。环艺21班的黄蓝青告诉记者,设计作品和毕业论文对于她们来说同样重要。设计是四年专业的总结,从开始的草图到最后的完成,需要同学和老师的共同努力。黄蓝青的设计作品是“大唐小镇游客接待中心的室内设计”。她说,在设计过程中曾遇到很多难题,需要反复修改,甚至推翻重来。“我们在不断的修改中磨练了意志,态度也越来越严谨,逐渐成为一名真正的设计师。看到毕业展上每个人用心做出的作品,有着满满的成就感。”

医学院同学的毕业设计不太一样,不叫“毕业设计”,而是“毕业考”,它不是一次课题的完成,而是对五年医学理论与实践的总结。临床五年一系11班的刘梦平说,临床专业五年制的学生前期主要是理论学习,在大四下学期和大五上学期实习,然后再回到学校进行半年学习。在最后一个学期,则是理论与临床技能结合的“毕业考”,让她们不像其他专业那样,花费更多的时间去进行毕业设计,一切的准备都在五年的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着。法医专业作为医学类专业之一,其毕业方式也有自己独特的地方。虽然同样要经过答辩,但答辩的主要内容来源于学生求学期间在公安局、医院的实习经历。答辩当天,大家从全国各地的实习点返校,讨论着自己遇到的各种惊奇、匪夷所思的案件。“直面人类的生死,参与命案的侦破”是他们对专业学习最好的总结。(你的毕业故事呢?欢迎大家将有关毕业季的文字、照片、视频等线索投至xmy@xjt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