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今日交大>正文
今日交大

【学习青春 奋斗致远】崇实书院社会实践团队探寻秦腔背后的智慧

来源:交大新闻网 日期:2020-08-20 08:29 浏览量:

近期,西安交通大学“仙交梆梆子”的社会实践团队开展实践活动,探寻秦腔背后的中国智慧,感受秦人秦韵。为调查了解秦腔的现状,尤其在民间的生存形式和秦腔表演的活跃程度,团队首先在省内进行了考察与社会调研。通过探访西安易俗社与大雁塔北广场的戏曲大观园——票友聚集地踩点,采访了一干热爱秦腔的票友和一些小有所成的民间秦腔表演艺人。并且对此次活动进行了整理总结,从受众民众喜爱程度、演员生存状况、秦腔表演商业化等角度分析了秦腔艺术在陕西西安的现状,对秦腔未来在民间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推测和评估。

在大雁塔北广场的戏曲大观园,“仙交梆梆子”与戏曲大观园秦腔自乐团演出在疫情爆发以后的第一场演出不期而遇。

其中让人感触最深的一段采访是与西交2004级的学长探讨秦腔的发展与民间艺人的生存现状

马学长是甘肃人 ,35岁,秦腔爱好者。 初中毕业于兰州戏剧学校学习秦腔艺术表演;本科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经管专业,周末时会进行秦腔表演,最喜欢的戏剧人物是关羽。

在与马学长的交谈中得知:在农村进行表演的时候,大多数的村民来看秦腔表演,看的不是服饰、技术,更多的是关注你是否有一个大LED屏,有就是好,没有就不行。正是因为这种心态的存在,使得那些人无法感觉到秦腔艺人对秦腔的热爱、秦腔的文化内涵,对艺人的尊重更是无从谈起。而且现在的年轻人认为相较于其他的娱乐项目,秦腔不够新颖。

一直以来秦腔存在形式都是以江湖班子为主,因为建立一个专门的演出团需要投入的资金过高,再加上最近疫情的因素让他自己无法将原先筹备的属于自己的秦腔演出团建立起来。学长透露:虽然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唱秦腔的应该是老年人为主,但实际上江湖班子中的主力还是30岁的壮年。年轻人还是表演的主力,秦腔的未来还是要靠年轻人来奋斗。

与此同时,秦腔艺人的辛苦也是普通人从未感受过的。据学长的解释,在进行秦腔演出时,戏者们需要穿上一层棉马甲,常常是一场表演下来,他们的衣服经常能拧出水来,但是晾干了之后他们第二天仍要穿上,进行接下来的表演。而且秦腔的江湖演员还面临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收入极不稳定,随时面临失业风险,生存状况令人堪忧。

此行不单单是一次实践活动,更是一次同秦腔艺术的美丽邂逅,本组组员对此都有深切的体会。王家琪说:“2020年,在疫情爆发的严峻形势下,我国各个行业都受到了相当大的打击,同时,我们国家的艺术事业也遭受了重创,而在陕西,以中老年为主要群体的秦腔艺术也需要重新思考,在疫情这种严峻形势下,应该如何继续发展秦腔,同时保持在新时代下秦腔艺术的活力;而在疫情有所好转之时,陕西的自乐班的演出,使秦腔艺术在疫情下仍旧保持着延续与活力,通过形式不断地创新,秦腔已经适应了疫情下的生存模式”。王诗淼认为,在自己原来的印象里,秦腔都是岁数大的老年人在发展,但是现在知道了也有很多的年轻人积极投身于秦腔的传承中,并在保证原汁原味的保护的同时,进行现代化的舞台设备改进。在聆听老艺术家们的演唱时,就算我们听不懂唱词,但是有的粗犷豪放,有的婉转柔情,曲目中所包含的情愫已经完全地传达出来了,真的令人不得不惊叹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

文字:崇实书院
图片:崇实书院
编辑:腾飞工作室 薛杰锋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