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0月16日,中国科学报5版头条位置刊发以“卢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题的人物通讯,报道了西安交大医学部病理生理学专业卢兴教授淡泊名利、与人为善、一心治学的心路历程。卢兴教授是我国第一批基础医学病理生理学工作者,为我国病理生理学,特别是心血管病理生理学的创立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现将全文转载如下:
卢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要把名和利这两样东西放在一边,摒弃社会的浮躁。”这是卢兴的人生感悟,也是他一生淡泊名利、与人为善、一心治学的真实写照。
“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的录像我看了三遍,每次看的时候我都止不住地留下眼泪。只有经历了那段岁月的人才能懂得和平的意义,国家强大了,人民才能幸福!”10月17日就年满90岁的卢兴教授对《中国科学报》记者动情地说。虽然已是耄耋之年,但卢兴依然精神矍铄、思维敏捷,两个小时的采访谈笑风生、不见疲态。
卢兴是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病理生理学专业的老前辈,是我国第一批基础医学病理生理学工作者,为我国病理生理学,特别是心血管病理生理学的创立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历经艰险,只为求学兴邦梦
“我至今仍清楚地记得在上高小的时候,自己在家乡各个县演出话剧《松花江上》,非常受欢迎。而我对日本侵略者的痛恨可以说深入骨髓。”1925年,卢兴出生于山东濮县,在就读于山东省濮县第一联中时,卢兴的家乡被日寇占领,一些乡亲惨遭屠杀。
在卢兴16岁的那一年,他和几个同学怀着一腔热血,趁着夜色逃离山东,前往安徽阜阳投奔李仙洲的部队,弃笔从戎,杀敌驱寇。后来因阜阳沦陷,他和同学们又一路辗转,几乎步行穿越了半个中国,来到位于秦巴山区腹地的陕西汉阴,就读于国立22中高中。正是因为誓死不当亡国奴的信念,让他告别父母、不畏艰险,追求自己求学兴邦的理想。
为了实现理想,他从汉阴徒步翻越秦岭,历时整整七天七夜到西安,历经艰难险阻和各种危险。到西安之后,他又为了吃饭、睡觉这些基本的生存问题而困顿和周折,最终还是在山东老乡会的帮助下完成了大学入学考试。
1946年,卢兴考入原西安医科大学的前身西北医学院,成为一名医学系大学生。
1949年5月,西安解放,距离毕业还有一年的卢兴响应西北卫生部的号召,加入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二野战医院,随军去兰州做战地医疗工作,在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中,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救治伤员,谱写人生理想的精彩华章。
在一次完成任务后的返校途中,他们遭遇洪水,两名同学牺牲。“战争的考验,让我后来可以坦然面对一切起伏和荣辱。”因深知新生的共和国急需医疗行业的人才,卢兴又回到校园,继续自己的学业。
开拓创新,引领病理生理学
临近毕业,卢兴本可以选择当一名临床医生,但他知道,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更需要医学方面的教师以培养医学人才。1951年,毕业后的卢兴选择了留校任教,立志为培养医学人才贡献自己的毕生精力。
“国家培养了我,祖国需要我做什么,我就义不容辞。”卢兴特别推崇西安交通大学提倡的“西迁精神”。他说:“交大人服从大局,响应国家号召,从上海内迁至西安办学,正是老一辈教育工作者无私奉献的体现。我们这一代人就是这样做的,现在的中国更加需要这种精神。”
留校任教后的卢兴服从国家安排,在讲台上一站就是五十余年。他还带领着病理生理教研室勤勤恳恳搞教学,踏踏实实做科研,实现了病理生理学教研室“从无到有,再到辉煌”的变化,引领了中国的心血管病理生理学研究,为国家的医学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那个年代,生活条件和科研条件相当艰苦,科研只能是动物实验,数据统计还得用珠算。卢兴带领研究生韩启德等人刻苦钻研,围绕心血管疾病进行病理生理学研究,在缺血性心脏病的实验研究、大鼠心功能测定、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的建立及其功能改变的性别差异等方面做了大量深入的工作。这是一项国内开展较早,创新性强且成果显著的研究,其建立的急性心肌梗死动物模型至今仍在医学界普遍应用。
多年来,卢兴先后担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常务理事、国际心脏研究会(ISHR)中国分会主席、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务;还担任过《中国病理生理杂志》常务编委,《中国百科全书病理生理学分册》《生理科学进展》和《基础与临床》等杂志编委。
曾经的辛勤付出也为他赢来了荣誉——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和三等奖2项;获“全国科技先进工作者”“全国高教系统先进科技工作者”“国务院突出贡献专家”和“陕西科技精英”等荣誉称号。
面对种种荣誉,卢兴总是很谦虚:“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不辜负国家的栽培。”
甘为人梯,难忘师生情
卢兴一直称教育是个“良心活”,这个“良心”实际上是对学生的责任心和爱心。他正是怀着这样的信念,勤勉育人五十载,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出一批杰出的栋梁和人才。2013年,卢老先生被授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功勋导师”的称号。
“我在这里要特别感谢我的恩师——卢兴老师。我经常对我的学生们讲,我能够遇到这样一位老师是人生一大幸事。上研究生时,我在《陕西新医药》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是一篇综述,题目是《运动与冠心病》。这篇文章虽然以我的名义发表,但是撰写这篇文章所需要的所有资料都是卢老师提供给我的,我体会卢老师的良苦用心是让我尽快迈出第一步。”2013年1月17日,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中科院院士韩启德回到西安交大医学院与老教师进行座谈会时激动地说了这番话。
说起卢兴和韩启德的师生缘,那还是打倒“四人帮”之后的事。1977年,在陕西省举办的心内科医师学习班上,韩启德有幸结识了卢兴。此时,韩启德在临潼县一个公社卫生院工作,出于对人才的渴求,卢兴“三顾茅庐”,亲自到临潼邀请他到学校工作。因为种种原因,韩启德未能成为卢兴的同事。感动于卢老的惜才、爱才之举,1979年韩启德报考研究生,成为卢兴招收的第一届硕士研究生。毕业时,还是出于对人才的爱惜,卢兴鼓励韩启德到北京工作,并主动帮他联系工作,成就了一段佳话。
那个年代,许多像韩启德这些经历文革的年轻人,大学刚刚一毕业就被抛到社会的最基层,通过这段直接为老百姓服务的锻炼,他们体会到生活的含义和人生品格的磨砺。但同时,他们也热切渴望有一个进一步学习的机会。
“卢老师的为人对我这一辈子都有很深的影响。他处理事情的睿智,为人处世的宽广心胸,这些都成为我日后效仿的榜样。如果说我作出了一点点成绩的话,这都是与卢老师对我的培养分不开的。”今年5月27日,在陕视察调研的韩启德抽空再次看望恩师卢兴和师母时对随行的西安交大校领导讲。金秋十月,在即将迎来恩师九十大寿之时,韩启德为卢老题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采访快结束时,问起对年轻的科研工作者有何嘱托,卢兴道出了他的经验:“要把名和利这两样东西放在一边,摒弃社会的浮躁。”这是卢兴的人生感悟,也是他一生淡泊名利、与人为善、一心治学的真实写照。
附原文链接: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5/10/305251.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