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书江,1978年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西安交通大学理学院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他的研究工作涉及多维度纳米结构材料的设计,制备表征及其在锂/钠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电催化等方面的应用研究。丁书江以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身份在诸多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14篇论文入选“基本科学指标数据(ESI)”高被引论文,并担任多个著名国际学术期刊的审稿人。2018年11月入选美国科睿唯安(Clarivate)交叉学科领域的高被引科学家,2019年1月入选爱思唯尔(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
“高被引科学家”是评价学者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指标。最近,科睿唯安公布了2018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特别在原有的21个常设学科领域之外新设立了“交叉学科”领域,以期更好地突显跨学科研究者的学术贡献,西安交通大学理学院教授丁书江成功入选该名单。说起这次入选,丁书江说:“这仅仅是一个维度的评价指标,我需要做的是继续坚守在自己的研究领域深耕开拓,为国家为社会多做些实事!”
梦想的起点
1997年9月,丁书江考入西安交通大学,学习化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7年后,拿到高分子材料硕士学位的他又前往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后来分别在美国中佛罗里达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进行了博士后的研究工作。14年扎实的学习经历,为丁书江日后的科研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沉淀了丰厚的内涵。
学成归来后,丁书江毫不犹豫地回到了母校西安交大。“选择回来是因为我看到母校未来‘理学’学科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在的历史机遇,学校更是为我提供了自由度灵活、交叉度宽广的平台,重要的是西安交大是我梦想的起点。”丁书江说。
2011年6月,丁书江正式入职西安交通大学。2014年12月,因为成果突出,他被破格提升为教授。三年半的时间,丁书江在化学类著名期刊《德国应用化学》上发表论文,目前已经他引245次、入选ESI热点论文;在电功能聚合物以及纳米能源材料的研究方向开展了系统性的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进展。但是丁书江依旧低调谦逊:“我只是刚好赶上电化学研究最为火热的时候,需要感谢的人太多太多。”
丁书江表示,未来团队还会将研究的触角延伸至氢气的制备、存储和利用,温室气体转化、电化学固氮、电驱动(人工肌肉)以及传感器(人工皮肤)等领域。
要坐得住冷板凳
提起自己的研究领域,丁书江脸上洋溢着幸福。他尽可能地把自己的研究内容讲述得具体而生动,把每一个理论知识点阐发得全面而深刻。
“那篇曾入选ESI热点论文,其实就是尝试把电极材料从正常体积变小,做成空心的碗状结构,电极材料体积变小了,但性能却没有减弱。”丁书江用三种食物比喻自己研究的“电池储能”,他说:“研究实现的是将电池从‘元宵’到‘窝窝头’再到‘饼’的优化过程。”
成果的得来,却不像丁书江打比方那么轻松,那是靠着一位研究者多年来的探索与实践、一个团队的精诚与合作、几大学科的交叉与汇聚、无数个实验的反复与尝试才得以收获的。
实验室里,各种装着化学原料的瓶瓶罐罐,摆着初级材料原件的条条块块,能够看到放大几十万倍样品的电镜仪器,甚至包括充满气体的有些“可怕”的神秘手套箱……这就是丁书江日常科研的工作环境。合成—离心分离—提纯—表征—性能评估,这是丁书江循环往复的研究过程。就在这些微小却又多彩的化学世界中,他与团队成员立于应用化学最基础的前沿领域,为实现更加安全、稳定、优异的电化学储能、转化而攻坚克难。
“我们的研究与生活结合十分紧密,尽管是基础学科研究,但也能实实在在地解决许多社会生产过程中的‘卡脖子’问题,并且为人们追求更加优质美好的生活注入来自基础学科的力量。”丁书江分享着自己的经验:第一,要尝试多走出去,与世界对话、与高手过招,在更加广阔的交叉领域抓住发展契机,抓住一个主方向,再不断向多个领域拓展;第二,坚持坚持再坚持,即使在前行过程中遇到瓶颈,也不要轻言放弃,努力在困难中寻得机遇,在问题中找到需求,要坐得住冷板凳。
为学生的成才而快乐
“2018年6月,课题组博士生石磊的一篇论文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这是位于丁书江个人主页顶端“组内快讯”板块中的文字内容。“教书育人,为社会不断培育英才,这是我作为一名教师再幸福不过的事了。”
丁书江团队由2位讲师、1位副教授、20余位学生组成,紧密的组织架构,连接起更为亲近、融洽的团队氛围。“自由度”和“导向棒”是丁书江带领团队的秘诀,通俗来说,就是因“材”而施“教”。丁书江认为,每位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具有不同的性格特点,因而在培养学生时一定要在已有教学基础之上,根据他们每个人的特点,着力打造个性化、适配性更高、更利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道路。
思维活跃、想法新奇,那就设定“自由度”,引导团队成员放开手去做;动手能力强,思考力欠缺,那就挥好“导向棒”,鼓励大家大胆尝试;倾向于职场,擅长于实践,那就积极搭建校企联合项目,打造学子实战的广阔平台……只要利于学子成长成才,丁书江就愿意花时间、下功夫,支撑起他们不断向上攀登的阶梯。
丁书江颇有感触地说:“从学生时代到入职七年,我深刻感受到西迁精神以及西迁前辈们对我的影响,无论是我的老师还是领导、同事,在他们身上我看到无私奉献的知识分子情怀,看到如何在艰难困境中创造条件、赢得挑战的坚韧力量,这些都是鼓舞我不断向前的精神支柱,而我现在更要把这种精神继续传承下去。
“作为经历改革开放的一代人,我的内心是激荡的、振奋的。未来的日子里,我要紧跟时代步伐,面向国际学术前沿,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进一步凝练研究方向,明确高容量的金属单质电池体系、高安全性的固态电池技术、实用性强的电驱动和传感器材料等研究工作,争取早日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实现产业化,为人类社会进步、国家发展、人民安居乐业作出自己的贡献。”丁书江笃定地说。
原文刊发于2019年6月19日陕西日报09版
报道链接:http://esb.sxdaily.com.cn/sxrb/20190619/html/page_08_content_0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