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今日交大>正文
今日交大

【中国教育报头版】奋战在滇西脱贫攻坚一线的“教育兵团”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日期:2019-09-20 10:36 浏览量:

日前,云南省人民政府通报了一份脱贫攻坚“成绩单”:第二批13个州(市)的33个贫困县(市、区)全部达到退出条件,正式脱贫摘帽,教育部滇西对口帮扶的13个县区名列其中。

“回想跋山涉水的日日夜夜,我们的辛劳没有白费!”定点扶贫县如期脱贫摘帽后,云南省临沧市镇康县副县长、教育部第六批赴滇西挂职干部刘军如释重负,这也道出了挂职干部们的共同心声。

滇西是教育部牵头定点联系贫困地区,这也是集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山区为一体的特困地区。在决胜脱贫攻坚的最后阶段,部属高校定点扶贫、专项扶贫深入推进,2018年,教育部派驻第六批挂职干部62人,投身滇西脱贫攻坚一线。

创新帮扶形式,巩固教育帮扶;发挥资源优势,促进健康扶贫;汇聚智力优势,推动科学决策;推动科技转化,改善发展动能;深挖地方特色,引导产业发展;发动消费扶贫,实现云品出滇;深化高校合作,助力“两校”腾飞……他们用翔实的数据、创新的事例,刷新着教育部扶贫成绩单。

“一名挂职干部就是一面旗帜。”大理州副州长、教育部第六批赴滇西挂职干部总队队长李平表示,挂职总队及各帮扶单位统筹资源,挂职干部发挥自身优势,在脱贫攻坚实践中牢牢坚守“建设者、创造者、学习者、宣传者、修炼者、贡献者”六种角色,在近一年的时间里,他们的足迹遍布崇山峻岭,他们的汗水洒满学校、医院、田间地头,他们更是把心像种子一样,埋在滇西的土地里。

“留下来,不要走!”挂职干部们用实干赢得了滇西人民的心。每一个援滇干部挂职结束时,当地干部群众总会用这样朴实的话挽留。

滇西脱贫攻坚需要什么,劲儿就往哪儿使

如何精准扶贫?西安交通大学挂职干部张书红初到滇西时思考最多的问题是,能在前人的基础上做些什么,能给后来的人留下些什么。作为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挂职副县长,她一开始将工作重点放在了下乡调研和寻找帮扶发展新出路上。

张书红走遍了全县13个乡镇,调研让她了解了全县经济、教育等多个领域的发展状况,立足需求,她通过学校组织来自北京、深圳、杭州等地的18位企业家,赴施甸县开展帮扶工作,考察当地投资环境和重点招商项目,助推施甸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同时,积极开展科技扶贫,设置专项扶贫课题,打造美丽乡村。

“既要接地气,又要架天线!”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来自高校的挂职干部们发现,要想给当地发展打下扎实的扶贫长效机制,他们必须发挥好本单位和挂职地方的沟通桥梁作用。

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的永安村是典型的集“山区环境差、资源匮乏、人多地少、公共设施严重滞后”于一体的深度贫困村,驻村第一书记、同济大学挂职干部刘一呈邀请同济规划院、建筑院专家团队前来永安村实地深入考察4次,结合实际问题,制定《永安村2018年至2020年脱贫攻坚三年实施方案(施工图)》,争取“沘江永济桥建设工程”等项目,着力解决人居环境差、串户道路缺失、没有公共卫生厕所,以及“旧宅”“云安”“罗坝山”3个自然村群众雨季过沘江安全出行难等问题。

2018年7月,挂职期满时,中国人民大学挂职干部宋彪主动申请继续挂职。基于在教育、健康、文化、产业、法治等领域扶贫工作经历,作为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副县长,他想探索学校参与教育扶贫及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模式与机制。2018年8月,宋彪协调人大法学院与兰坪成立怒江研究所,成为全国首家以怒江为研究对象的科研机构。

华南理工大学挂职干部张健挂职云南省临沧市云县副县长后,上茶山、下田地,进农户,了解云县县情、民情和社情,在此基础上,科学编制精准扶贫的“路线图”,通过教育帮扶和产业帮扶两轮驱动,不断提升云县自身“造血”功能。

两年来,张健积极联系沟通校地双方,促成校地双方高层12位领导9次互访,高层的频繁交流,形成了强大帮扶合力。华南理工大学为云县量身定制全域旅游规划,实现乡村资源的多元利用,让原本缺乏活力的乡村落后地区具备了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促进云县走上产业化脱贫之路。2018年,云县作为云南省首批、临沧市首个贫困县,正式脱贫摘帽。

云南省景东县副县长、浙江大学挂职干部吴建绍,则积极探索构建高校+政府+企业(合作社)+农户多方合作共赢的消费扶贫新模式,通过建立教职工福利消费平台、教职工生活消费平台、校园餐饮消费平台和互联网+购销对接平台等4个消费扶贫平台,以校园消费建立起稳定的销售市场,带动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帮助贫困户形成自身造血功能,实现外生扶持向内生致富的转变。

刘军作为中国农业大学派出的定点扶贫挂职干部,充分发挥学校人才、科技、信息优势,围绕镇康县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共建平台,研发推广适用农业技术,在临沧市和镇康县建立了“中国农业大学临沧教授工作站”和“中国农业大学镇康教授工作站”“中国农业大学镇康科技小院”,从2017年开始,学校开始派出博士服务团,精准掌握当地支柱产业情况,量身定制脱贫方案。

产业兴,则农村富;产业强,则致富旺。在滇西,产业精准扶贫,成了脱贫攻坚的关键一环。在临沧市临翔区蚂蚁堆乡蚂蚁堆村,刚落成不久的茶叶加工厂内,茶香四溢。2018年,华中科技大学产业集团捐资360万元,在村里建设年产规模100吨的标准化茶叶加工厂,辐射全乡14个行政村,覆盖2.4万余亩茶叶基地。

临沧市临翔区挂职副区长、华中科技大学吕洪良博士介绍,茶厂建成投产后,可为蚂蚁堆村这一重点贫困村增加集体收入200万元以上,并有效带动周边村组茶叶产业发展,蚂蚁堆茶厂首批数控发酵熟茶已于今年5月开罐。

改变当地粗放的茶叶加工方式,小山村建起大茶厂,这也是教育部及其直属高校、直属单位滇西扶贫的一个缩影。

瞄准“痛点”,为教育扶贫精准“破题”

“初到县里的第二天,县领导便带我下乡进行调研。通往乡村的路上,山势险峻。一路上,他不时指着村寨里一幢幢整洁漂亮的楼房说,这些都是近几年来各级政府及社会力量支持新建、改扩建的学校校舍,现在各个乡镇村寨最好最坚固的房子都是学校的。”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副县长、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挂职干部张耀东回想起当初的情景时,仍忘不了宁洱县领导话语中对“发展教育能够彻底拔除穷根”的笃信和坚持。

不久后的两次基层调研,让张耀东对“教育可以点亮希望,可以改变命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他记忆犹新。

张耀东说,有一次,他走访一户建档立卡家庭,这户人家虽然因家人身患重疾需长期治疗,导致家中经济困难,但他们脸上始终洋溢着坚强而乐观的笑容。聊天中得知,他有两个孩子,一个在昆明读大学,一个在县里读高三,分别享受到了相应的资助政策。“虽然家里现在暂时困难一些,但孩子们赶上了好时代,我们也有了盼头,等孩子们毕业工作后,家里的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

相对于产业扶贫这种立竿见影的方式,教育扶贫尽管见效较慢,却是斩断贫困代际传递、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最根本的渠道。

2017年9月,沈正波从清华大学来到彝乡南涧,担任南涧县南涧镇西山村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长。到西山后,他发现这里的群众基本没有走出大山,对未来没有规划、缺乏目标。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2018年5月,沈正波发起了“放飞梦想,逐梦前行——西山学子北京行”活动,组织西山小学学子走进清华大学、清华附中、清华附小等,开展体验学习,来到天安门广场、国家博物馆、五四红楼等陶冶爱国情操,走进故宫、鸟巢、水立方、北京城市展览馆等感受首都魅力,走进自然博物馆、动物园、中国科学技术馆等探索新知。几天的北京行,学生的思想和言行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将梦想的种子根植在西山学子心田。

“教育扶贫,是各类扶贫中最根本也是最长远的举措,需要时间检验和群众检验。教育扶贫成效不是简单地表现在捐款捐物,而是在深层次上谋划推动教育发展和改革,解决教育的重点难点问题。”在云南沧源佤族自治县副县长、中央电化教育馆项目部副主任杨金勇看来,教育扶贫重点也在于此。

在中央电教馆的支持下,华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为沧源建设云南省首个教育手机云,以低成本、草根式的应用在不到一个月时间实现专递同步教学覆盖全部校点,打造了教学点开齐开足国家课程的沧源模式。项目实施以来,共有758节直播课,直播内容覆盖义务教育阶段全年级全学段全学科的教学课堂,使全县76个村小和教学点占全县小学生47%的孩子实现了与乡镇中心校乃至县城学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也有力缓解了全县38个教学点师资不足的矛盾,促进了教学点教师备授课等教学常规工作。

杨金勇还积极推进网络条件下的精准扶智攻坚,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专递同步教学模式,解决村小教学点师资不足,开不齐国家课程的突出问题。利用专递同步教学加强对边远村小教学点的课堂教学监督管理,以及在全县所有毕业班开展复习备考同步教学,探索教育供给侧改革,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

滇西边境山区是我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涉及云南10个州市,集少数民族地区和边境地区于一体,贫困面广、程度深。滇西应用技术大学2015年应运而生,采取“总部+特色学院”的方式开放办学,目前已有珠宝、傣医药和普洱茶3所特色学院,分别位于保山、西双版纳和普洱。

2017年5月,滇西应用技术大学珠宝学院组建之际,教育部赴滇西挂职干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尹作为被派来任院长。新建楼房错落有致,校园绿化正在进行,3栋实验实训楼投入使用,在校生已有445人——这所初具雏形的珠宝学院,还是“新生儿”。

扶贫大学怎么建?学生尤其是贫困生就业前景如何?要回答好这些问题,在尹作为看来,关键在于瞄准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利用好贫困地区独特的资源,就能为贫困地区装上发展“引擎”。

玉出云南,主要出在腾冲和瑞丽一带。腾冲市副市长李屏说:“珠宝学院是教育部给我们的‘大礼包’,让行业发展有了人才和智力支撑。”学院开设产品设计、宝石及材料工艺学、工艺美术学科,正合腾冲和滇西的“胃口”。

在这场教育扶贫攻坚战中,各参与单位发挥各自特长。华中师范大学充分发挥附属学校教学质量高的优势,在对口帮扶牟定过程中,将合办学校作为扶贫的最重要抓手,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对牟定附中教师进行培训甚至跟岗上课,派出教师指导团队到牟定附中进行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的全方位帮扶。

2016年4月,华中师大与牟定一中合办华中师大牟定附中,标志着师范类高校在滇西扶贫工作中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这也是迄今为止滇西扶贫高校中唯一与当地合办学校的案例。华中师范大学挂职干部、楚雄州牟定县副县长姚珂介绍,近3年来,华师牟定附中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广受老百姓欢迎。

志智双扶,提升滇西自身“造血”机能

从听不懂当地方言、带着笔记本去开会却没记下一个字,到话语间不自觉带出云南味儿,挂职干部们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带着干部群众干,教给干部群众干,干给干部群众看。

他们远离亲友,环境陌生,但倾情投入,忘我工作。李平骨折后仍带病、拄拐坚持工作,成了当之无愧的领头雁;很多挂职干部极少返家,无暇顾及妻儿老小;有的家人去世,都来不及见最后一面;有的连续工作几十天,春节期间仍坚守岗位;有的挂职期满,出于对扶贫攻坚的责任担当,主动要求留任。

“留下来,不要走!”2017年,在挂职即将结束的时候,中央美术学院挂职干部强勇受到了剑川县干部、群众的挽留。当地的需要是对挂职工作最大的肯定,于是挂职干部队伍中涌现出不少“二朝元老”甚至“三朝元老”。

“自从扶贫攻坚以来,‘直过民族’的生活水平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茅草房变成了别墅一样的房子,道路水电网络等基础设施跟内地没有区别,甚至更好,‘两不愁三保障’,群众都说生活水平至少加快了几十年。这使我感到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拥护和爱戴,感到特别欣慰。”西安交通大学挂职干部、德宏州陇川县副县长王晔说,他将继续留在陇川进行挂职工作,尽己所能为建设滇西边疆作出自己的贡献。

在永平县县长字云飞的印象中,复旦挂职干部永远是“做人弯着腰,做事昂着头”。自2012年以来,复旦师生和医务工作者在发展规划、教育卫生、人才培养、产业扶贫等方面给予了全方位、多维度的支持和帮扶,今年4月底,永平县全面通过省级专项评估检查,被云南省委、省政府批准退出贫困县序列。

当前,正处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关键节点,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开展帮扶应坚持‘输血’和‘造血’并重,保障性扶贫和开发式扶贫协同的工作思路。在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和转入乡村振兴阶段,针对缺钱、缺人、缺思路的基层工作现状,思路是更加宝贵的资源。”在杨金勇看来,当前开展扶贫工作,要更加注重志智双扶。

教育扶贫,重在扶智、扶志,根本落脚点在育人。除了大力帮扶学校教育外,挂职干部还利用自己的资源,组织开展针对干部、企业、村民等不同群体的培训,提升人才素质,提高当地自身“造血”机能。

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关键要靠干部。2015年以来,永平县把“实施干部能力素质提升工程”纳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六大抓手”,复旦全力帮助,为永平打造了常态化、全方位、宽领域、高水平的培训平台。

北京大学派驻弥渡县挂职副县长王菲,自挂职工作以来,充分发挥学校智力优势,针对干部培训、技术骨干培训多管齐下,开展智力帮扶工作。北京大学派驻弥渡县寅街镇勤劳村驻村第一书记魏培徵,则根据“志智双扶”的扶贫理念,设立“博雅耕读乡社”村组干部培育项目,邀请教育、医疗、产业、管理等各领域的专家为当地把脉贫情、培育乡贤。

怒江州福贡县副县长、西南财经大学挂职干部张元将福贡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全力推进怒江州、福贡县扶贫干部、福贡县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骨干教师综合素质能力提升培训,并组织实地考察学习,促进特色工作稳步开展。

中山大学挂职干部、凤庆县副县长余立人,抓实人才队伍建设帮扶,推动中大与凤庆干部双向挂职锻炼。学校接纳凤庆县干部到中大扶贫工作组、各附属医院挂职锻炼,帮助协调凤庆县优秀年轻干部赴广东地方挂职工作。

大理州和楚雄州挂职干部派出单位医疗专家,培训当地医生,开展大病救治,搭建远程系统,捐赠紧缺物资,既为患病群众消除痛苦,又打造出一支带不走的优秀医疗队。

从陌生到熟悉,再到融入滇西,教育部挂职干部们用真心实干交出了扶贫成绩单。

据云南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18年7月以来,第六批挂职干部派出单位累计投入帮扶资金5000余万元,协助引进帮扶资金近1.5亿元,培训基层干部1.2万人次,培训专业技术人员2万人次。在第六批挂职干部和滇西干部群众的艰苦奋战下,滇西片区教育条件不断优化、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不断完善,产业发展明显加快。2018年,1082个贫困村出列、56.87万人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017年底的9.78%下降到5.24%,22个贫困县成功摘帽。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今年7月,第七批挂职干部顺利与第六批干部完成交接。虽然人已离去,但曾经努力工作过的这片土地却已深深扎根在挂职干部们的心里。

在每一个援滇干部的眼里,滇西,不再是个遥远的边疆之所在,而是他们日思夜想的永远牵挂。一拨新挂职干部来了,就接过上一任的接力棒,继续往前冲刺。

姚珂说,他当初坚持记录工作台账,挂职一年来形成4万余字的工作台账,希望能为今后的挂职工作提供指导;尹作为在挂职滇西应用技术大学珠宝学院院长时,撰写了“挂职干部任务清单”,为后面接替挂职的干部指明工作重点。

在滇西的每一天,姚珂们都把滇西当作一个孩子,精心呵护,使之成为每个人心中那个永远割舍不下的滇西。

原文刊发于2019年9月19日中国教育报

报道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9-09/19/content_570386.htm?div=-1

文字:万玉凤 柯进
编辑:腾飞工作室 米玛卓嘎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