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今日交大>正文
今日交大

【捐赠故事】心系清寒 助学圆梦

——记父母亲为孩子们点亮的那一盏盏希望之灯

来源:交大新闻网 日期:2021-05-13 16:01 浏览量:

我的父母陈学俊、袁旦庆在交通大学工作了一辈子,为国家的教育事业,为祖国西部的发展繁荣贡献了他们的一生。我16岁下乡,后来上学、工作、成家,和父母一起生活的时间不多,对于他们所做的工作、取得的成就,很多都是从外界的报道中得知。父母去世后,我整理了他们留下的一些信件、手稿及一些物品,从中我更实实在在地体会到了他们爱国爱校,关心教育,关心学生,关心西部发展的深情,常会被他们感动。这是一种他们在世时没有过的感觉。其中我感触最深的是他们资助贫困山区失学儿童的一些事,这些事情他们自己很少提及,我想应该写出来,激励后人,也是对他们很好的纪念。

父母生前我只是隐隐约约知道他们在资助安康山区的孩子上学,家中看到过安康田坝学校送来的锦旗,具体情况已不得而知。通过父母留下的很多书信物品,现在可以真实地讲一讲这个故事。

父亲:助学兴教播种希望

父亲生前曾担任过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95年他到安康地区了解当地的教育情况时,得知安康地区有很多因家庭贫困失学的儿童。为了帮助这些孩子,从1995年起,父亲每年捐给安康希望工程1500元。通过希望工程和当地学校确定了资助学生名单后,父亲就每年将1500至2000元的资助款寄到受助学生的学校,帮助了8名初中及小学的失学儿童重返学校。一年又一年,受助学生的人数和捐助金额也不断增加。从父亲留下的一些记录,以及受助生所在学校校长来信中可知,2000年和2001年父亲资助的学生均为10名,2002年又增加至13名。每年的资助金额增至3000元左右。在10余年时间里,父亲资助了20多名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父亲一直惦记着这些孩子,在父亲留下的一些手稿中详细记录了每位学生的情况,如年级、何时毕业、毕业后的去向等等。只要是努力学习,愿意继续上学的,父亲都资助他们继续学业,直到小学毕业、中学毕业,有几名学生考上了中专、大学,父亲也一直帮助他们到毕业。父亲和受助学生学校的校长也保持着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

1999年安康田坝学校赠送的锦旗

父亲资助的这些孩子们在学校受到了良好的教育,都很懂事,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他们不时给父亲寄来一封封信件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节日里会寄来一张张贺卡,表达祝福和感谢。孩子们善良淳朴,懂得感恩,勤奋努力,不向命运低头,令人动容,令人钦佩。

这些孩子中最特别的是唐明笃和唐明杰两兄弟,兄弟俩年幼丧父,由他们的母亲靠背沙子、背砖含辛茹苦拉扯长大。1995年,唐明笃小学五年级时父亲就开始资助他们上学,从小学每年每人资助150元,初中每人每年资助300元,高中每人每年资助800元,数年从未间断。(父亲对其他学生的资助金额数也是如此,按学习的需要逐年增加)。

唐明笃和唐明杰兄弟俩都很争气,在经常要帮助母亲干农活、背砖的艰苦条件下,在学校学习成绩仍然名列前茅。后来哥哥唐明笃考上了西安航空技术学院,父亲继续资助其大学学费,第一年就寄去了5900元学费。唐明笃毕业后在上海一家公司工作,从事的是最先进的数控加工工艺技术。弟弟唐明杰高中毕业后也自己创业,实现了他们儿时要为国家多做贡献的愿望,家庭条件也得到极大的改善。

兄弟俩把父亲当做自己的爷爷一样,家中的事,学习的事,自己的心事都会写信向父亲倾诉。父母家中现存的他们兄弟俩的来信就有四十多封。从弟弟唐明杰的来信中我了解到,当他生病时,还收到了我父亲及时汇去的治病款项。

1996年,还是小学生的唐明笃在信中写到:“爷爷您是一个大好人,没有您的关怀和帮助,我就会辍学。我从小学习很认真,多少次看到母亲为我的学费发愁,我不想再念书了,但又离不开学校。是老师、同学,帮助我度过很多难关……今天又遇到了您资助我学费,前几天又收到了您寄来的衣服和钱,我高兴得不知说什么才好,我们这里虽然秋天了,天气渐渐冷了,我的心却一天比一天热,学习兴趣也一天高于一天,再也不用担心离开学校的痛苦。放心吧爷爷,我一定会成为祖国跨世纪的优秀人才,到那时您一定比今天更高兴,因为您的付出没有白费,等我长大,我一定要看望您老人家,到时候,站在您面前的是一个医学家,就是您资助上学的孩子。”我看到了这个渴望学习知识的孩子在得到资助后,重拾起来的信心,以及对未来的希望。

八年后哥哥唐明笃在大学学习时写给父亲的信中有这样一段话:“爷爷,您给我的不仅是金钱上的帮助,更是爱的奉献,到现在您已经资助我一人两万多元了,不包括其他物资资助,再加上我弟弟的,足足有三万多元的资助了,我深知这种爱是无法偿还的,您对我们的那种特别的关爱是无法用金钱去衡量的。我在以后的工作中,定会把您老的这种精神发扬光大,我会把同样的关爱给其他人,给那些需要关爱的人。我会永远记住您的慈爱,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从1998年开始,父亲还用自己的积蓄资助两名西安交通大学的本科生,每人每年1000元。

我也了解到1996年至1997年期间,父亲的月工资包括各种补助及津贴在内,也只有二千多元。父亲曾写道:“作为一个在高校工作多年的教育工作者,力所能及地资助家庭贫困的青少年求学,是我应尽的责任,相信他们今后能成为国家的有用人才。”

受资助孩子们的部分来信和贺卡

母亲:呵护成长,关爱女童

长期以来,母亲都非常支持父亲资助山区儿童,并一直参与其中,帮父亲整理孩子们的来信,给他们寄一些衣物等。后来她专门要求用自己的工资资助几位女孩子。母亲深知女童教育的重要性,她说:“有知识的女孩将来做了母亲,能更好地培养下一代,女童的教育关系到家庭和国家的未来。”母亲经常和孩子们通信,和她们交流,鼓励她们。母亲老年后,写字手抖,写信很困难,但她还是坚持和学生通信,有的通信长达十多年。从母亲与孩子们的通信中,我感受到了母亲对孩子们成长无微不至的关心以及对孩子们的成长所倾注的诸多心血与爱。

母亲资助时间最长、联系最多的是艾云、艾丽两姐妹。我从学校校长1997年的来信中得知,姐姐艾云当年曾因家境贫困离开了学校,全校老师为她捐款300元,才使她重返校园。后来,在学校老师的关怀中,在母亲的资助和不断的鼓励下,艾云在中考时以高出分数线158分的成绩考上了安康第二师范学校。毕业后,艾云在参加工作的同时,继续努力进修,通过自考取得了大学本科文凭,成为了一名优秀的中学教师。十多年的时间里,母亲不但在经济上资助她,还经常写信了解她的情况,鼓励她克服困难,还曾给学校打电话,希望减免一些学费,母亲还曾为艾云毕业后的工作问题写信给学校。

后来母亲又资助艾云的妹妹艾丽上学,艾丽学习也很优秀,和姐姐一样考上了安康第二师范学校,毕业后也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父母家中有几十封艾云、艾丽姐妹俩的来信,现存的来信日期一直持续到2010年,那年我母亲92岁。

现在,父母亲都离开了我们,他们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会永远珍惜。怀念亲爱的父母。

文字:陈以虹
图片:陈以虹
编辑:彭碧仙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