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下午16:00-18:00,应西安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邀请,北京外国语大学讲席教授王克非教授向学院师生作了一场题为《关于翻译的认识》的精彩讲座,外国语学院院长陈向京主持讲座。

王克非教授为北京外国语大学讲席教授,《外语教学与研究》(教育部名刊)主编,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外国语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外语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等。王克非个人著作、译著和学术成果颇丰,担任国内外语界顶级期刊主编,获殊荣无数,是翻译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
王克非结合个人求学和研究经历,从翻译的文化史论、翻译的功效性、翻译的双重中介论三方面阐述了个人翻译观,全程娓娓道来,深入浅出,尽显学者风范。

在翻译文化史论方面,王克非认为翻译是一门艺术,具备艺术的三个特性:创造性、灵活性和实践性。但翻译研究是科学,旨在探讨翻译的内在规律,因此翻译实践与翻译研究迥然不同。王克非分享了自己的翻译经历和研究经历,从严复《天演论》翻译思想研究出发,不断思考积淀,逐步形成了个人一脉相承的翻译文化史观。在场师生也被他个人的学术兴趣与激情所鼓舞。
就翻译的功效论来看,王克非提及翻译对于整个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影响深远,坚持“拿来主义”,为我所用,取长补短。他认为,翻译的功效和作用取决于接受环境。拿中译外来说,虽然目前的反响不大,但是这种功效需要逐渐体现。他也提出了中译外的三个方向:作为中华文化的根的古代、中国共产党奋斗100年的历史和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选择有思想、有理论创新的著作进行翻译。王克非鼓励多做外译中,因为从历史角度看,我们从国外的优秀文化和思想中获益良多。
王克非分享了翻译的双重中介论,翻译承担两种角色:首先是传统意义上从原文到译文的中介过程;其次是翻译完成后,译作对目标语社会和读者都产生持续影响。后者涉及翻译和语言接触研究的最新理论观点,透过翻译的语言接触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看待翻译的本质和功能,翻译文本影响目标语语言的运行机制也是目前翻译研究领域极具价值的新课题。
本次讲座对外院师生的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富有启发意义,王克非的求学历程和研究经历也为在座的师生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