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上午,2021年寒假返乡社会实践活动总结分享会在兴庆校区和创新港的4个分会场举行,由16个挂靠单位推荐的101支优秀实践团队进行了总结分享,12名来自外国语学院、人文学院的专家教师、职能部处的管理干部以及各学生组织的学生骨干担任评委进行项目点评。总结分享会上,交大青年们回望历史、立足当下、展望未来,在各个领域、通过多种形式将自己的智慧才学与家国情怀相结合,展示了果毅力行的实践品格。
活动现场:评委与团队合影留念
回望历史:建党一百周年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在建党一百周年的历史节点,我们先回分赴延安、西安、等地忆旧抚新,强化理想信念,开展社会调研认知实践活动。
作为一个千百年来的社会理想,中国最终树起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里程碑;一百年来,无数革命斗争实践奠定了中国重生的基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志着中华民族伟大变革和崛起的蓝图初就。
延安是一个神圣的地方,这里的每一寸黄土都留下了红色的革命足迹,沉淀着深厚的精神财富。追寻革命先驱的实践队员们也来到了这里,从“陕北的好江南”南泥湾镇、延安革命纪念馆,到杨家岭革命旧址、枣园革命旧址,实践队员们一边寻觅革命足迹,一边传播红色精神。“作为延安人,学习与传承延安精神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先辈奋斗过的土地滋养着我们在新时代继续追寻自己的远大理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实践队员高嘉乾如是说。
实践中:高嘉乾为孩子们讲解中共七大历史
从南湖红船以来的百年间,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华神州亦发生了“天翻地覆慨而慷”的历史变革。西安记忆小队先后在曲江红色记忆博物馆与西安城市记忆博物馆展开了实地调研,并对普通民众对于“建党一百年来西安的变化”的认知展开了网络问卷调研。调研结果发现,普通民众对于西安的经济腾飞、日常生活变迁、城市形象转型、科技教育发展等方面取得的成就深有感触,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见证了古都西安从一个沉默的历史旧都到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华丽蜕变。在感怀百年中华变迁的同时,队员们亦以此向建党一百周年的伟大历史时刻致敬。
立足当下:后疫情时代的社情民生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后疫情时代背景下,实践队员们积极创新“云实践”新模式,拓展实践方法,33支队伍充分利用各种网络渠道开展云支教、云宣讲、云调研等活动,同时大多数实践队伍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有效提升了实践内容深度和形式丰富性。
“为世界之微光,点亮村镇学生一盏灯。”今年的实践团队创造性地开展了云支教实践项目,由新闻与新媒体学院研究生会与硕0193班党支部联合发起的“微光”公益线上村镇支教活动,带领着我校60余名本科生和研究生志愿者,面向来自全国9个省份的村镇学生开展了为期10天的线上公益课程。
实践新形式:“云支教”和“云调研”
除此之外,“互联网+调研”的云调研模式更打开了实践团队走进社会的新窗口。来自机械学院的思源社会实践团队采用线上调研方式,全面调研了河南省淅川县的脱贫攻坚发展成果,并从发展生产,就地脱贫、易地搬迁,加快脱贫、生态补偿,绿色脱贫、发展教育,智志脱贫等七个方面总结出具有淅川特色的扶贫模式。一个寒假,足不出户的实践经历,却让队员们感受着社会民生的真切生动,也体会着践知于行的充实饱满。
展望未来:乡村振兴如火如荼
振兴乡村,踏实筑梦。响应十九大“教育强国”“教育扶困”的号召,本次寒假社会实践在外国语学院孟亚茹老师的指导下,25名队员组成5支队伍,展开了西部乡镇中学英语学习状况专项调查,郑怡秋所在的“什么都队”就是其中之一。
实践小队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问卷访谈相结合的系统调研方式,全面细致地调查了西部乡镇中学英语发展的现实状况和发展水平;同时,郑怡秋在对孩子们进行家访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了学生们英语学习的日常现状和存在的诸多问题。在此基础上,实践小队专门针对学生英语阅读能力水平、主要现实问题和需要的支持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并结合相关研究和实践经验,提出了“有针对性地提升西部英语能力,实现英语教育扶贫”的一系列政策建议,对西部乡镇教育发展做出了独到的贡献,也为西部乡村未来振兴增添了动力。
家访:实践队员与被访学生及家长的合照
据悉,本次分享会由经金学院、机械学院与团委联合承办,在大力培育特色优质项目的同时,促进实践主题切合国计民生,调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紧贴时事热点,献礼建党一百周年。承前启后,交大学子立足时代,贯通古今,也必将以更加昂扬的斗志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新局面中砥砺青春,筑梦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