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今日交大>正文
今日交大

【身边交大人】蝉联iGEM金奖三年,我们为什么行?

来源:交大新闻网 日期:2020-12-22 16:05 浏览量:

iGEM( International Genetically Engineered Machine)大赛是合成生物学领域最高级别的国际学术竞赛,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于2003年创办,2005年发展成为国际赛事,每年10月在麻省理工学院进行最终角逐。该比赛赛况和研究成果每年都受到《科学》《自然》《科学美国人》《经济学人》等顶级学术杂志、英国广播公司等媒体关注并进行专题报道,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力。继2018年阿洛酮糖项目、2019年睡眠香氛项目之后,今年我校iGEM团队以土壤结皮项目又一次斩获iGEM金奖。那么,作为iGEM团队的队长,他们在比赛过程中又会有怎样的心得体会呢?

刘禹佳(现在剑桥大学):作为2018届iGEM队长之一,我和杨军在蓝晶微生物冬令营的时候听说了PACE (Phage-Assisted Continuous Evolution)这个研究,于是思考能不能不借助连续培养这种对实验设施要求比较苛刻的手段来完成定向进化。正好卢晓云老师实验室有做D-阿洛酮糖的基础,我们就希望开发一个新的方法,来弥补生产D-阿洛酮糖的关键酶活性不足的问题。

参与iGEM这个比赛一方面是受到了当时卢老师面向化生班热诚洋溢的讲座的鼓舞,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参加一个国际性的比赛来充实自己的简历,同时希望借此提升化生班的影响力(因为我们是第一届)。当然,合成与系统生物学本身也是非常具有前景的学科分支,一方面对工业界影响很大,另一方面对生物系统的理性预测也代表着生物学向定量科学发展的方向。

iGEM比赛对我日后的科研兴趣影响深远,即合成与系统生物学。iGEM就像一个引子,虽然当时做的工作不是很扎实,但至少让我们认识到对生物体的理性设计是可行的,主要的问题在于如何实现定量化。我们希望iGEM这个比赛能一直在西安交大,特别是我们化生班传承下去,希望大家能继续斩获佳绩。

关于未来想从事的研究,受到最近AlphaFold进步的巨大鼓舞,我计划除了系统与合成生物学这个领域之外,还能多涉猎一些深度学习的内容。现在我在剑桥读硕,希望下一步进入博士研究能够开发一些单细胞的实验方法,如果可能,发展一些系统生物学的理论,帮助我们更好地预测和“重编程”生物体。

许萌萌(清华大学直博):我是2019年XJTU-China的队长,来自化生71班。在2019年的iGEM比赛中,我们构建了一种能够选择性表达柠檬烯和芳樟醇的工程菌,以红光作为信号来调控两种气味分子在不同时间的表达。我们期望这种工程菌能够改善困扰人们的睡眠问题。

2019年是我们第二次参赛,我们还没有像别的学校一样深厚的底蕴,一开始我们像无头苍蝇一样,找不到自己到底要做什么项目,也不知道自己想要解决一个什么样的问题。但是2018年的学长学姐们给了我们很多的帮助,他们教会我们广泛查找文献并和我们一起交流想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思想碰撞出了很多的火花。最终我们决定像18年一样,以人为本,从生活出发,选择设计构建一种能选择性表达不同功效的气味分子的工程菌,为改善人们的睡眠问题提出一种新方案。

在参加中国片区iGEM队伍的交流会时,国内老一辈有经验的iGEM队员曾经给了我们一个评价:西安交大的项目,以及他们对每个元件进行表征的实验设计体现了他们学校务实的精神。我们每一个项目都在努力解决我们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从中老年人群高发的糖尿病,到现在大多数人群会有的睡眠障碍,再到西部土地沙漠化的问题,我们在一步步拓宽自己的视野,期望能够为祖国贡献一份属于自己的力量。

尽管比赛的过程很累,但我们收获了科研的经验,体验了科研的艰辛历程并且学会了如何调整自己心态和状态,我们也收获了宝贵的友谊,看到了团结协作的力量。明年就要去新的地方攻读博士学位了,我也期望自己能够保有自己做iGEM的这一份初心,执著和坚韧,能够戒骄戒躁,潜心学习,厚积薄发,为祖国的科学技术发展作出属于自己的贡献。

李佳璐(化生81在读):大家好,我是化生81班的李佳璐,我和王炜喆是2020年队伍的队长。当时我做iGEM是因为高中时的遗憾,看着其他地区高中团队做着自己喜欢的课题很是羡慕,所以我在大学第一年就参加了iGEM,作为有过一年经验的人,我和王炜喆今年带领团队参赛。我们今年的团队做的是利用枯草芽孢杆菌和蓝藻生产人工土壤结皮的项目,用于改善土地沙漠化。

土壤结皮的想法是由我们队伍里一个队员提出的,由于了解了毛乌素沙漠治理的成功案例,我们想能否用一种更加简便的方式治理沙漠化。

今年的项目历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困难,但通过团队的努力最终还是取得了一个不错的成绩。参加iGEM让我体会到了科研的艰辛,自己设计项目的困难。最重要的是iGEM教会了我如何对待实验过程中的失败和挫折,让我在未来能以一颗平常心对待科研的成功和失败。

我对未来的规划就是依旧坚持做科研,再过1年多就要毕业了,不管前路如何,不管去往哪里,我相信我都会对科研充满热情,生命科学在我看来是这世界上最值得人类反复钻研与探究的领域,她的这种朦胧的美,也许会一直吸引着我去探究。

文字:钱学森学(书)院 陈昱杰 朱昊宁
图片:钱学森学(书)院 陈昱杰 朱昊宁
编辑:腾飞工作室 贾愚喆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