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刘占虎是在他的办公室,他当时正在准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思政课,对课件、教案在进行核对。作为西安交大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博士生导师、学校第五届“十大学术新人”之一,年轻的他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深耕问道、不断出新。
善学不怠,勤思不罔
“对我而言,思考是学术研究应有的味道,是人生莫大的幸福。”与借助“显微镜”和“化学试剂”探索自然奥秘不同,颇具哲学性质的基础理论研究对学者的抽象力,尤其是思维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基于长久以来耕读政治思想和哲学经典的思考,刘占虎认为理论的彻底性直接关系着实践的向度和实践功能的有效出场。“当我们经常谈及‘共青团’‘不忘初心’这些字眼时,往往会遗忘或不去追问它们本来的内涵旨趣。”从事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的进路之一,就是重申这些概念的基本前提和生成逻辑,在实践反思和批判建构中不断逼近真理。
正是基于这种勤于反思与自我建构的学术素养,刘占虎对既有的理论命题往往会展开进一步的思考,并在与实践的比对中重新理解“常识”的内在逻辑以及可能被遮蔽的本真。在硕士研究生期间,针对“共产主义渺茫论”“历史终结论”等错误思潮,他开始贯通研读新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试图回到马克思的思想构境中来阐释科学共产主义现实性的理论逻辑和实践维度,自觉以学理方式回应相关基础理论研究的式微。
刘占虎还在腐败治理和廉政基础理论研究方面颇有建树。在他看来,在现代性生成境遇中实现全面从严治理腐败,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单一的理论范式或治理对策往往不得其要。“科学和有效治理腐败,需要有高位优势的研究范式。政治哲学作为‘第一哲学’,意在追问和建构优良的公共生活和治理秩序,为我们分析复杂性腐败问题提供了重要认知工具。”基于对现实问题的深度考察和哲学基础理论的体悟,他提出并建构了腐败治理的协同学理论,并运用社会工程理论提出中国特色腐败治理的宏观范式、中观模式、微观机制、主导要素,尤其是最近关于中国特色过程防腐机制研究中提出的“廉洁档案制度”“廉住房”等微观治理措施,体现着廉政理论研究的前瞻性。
“在别人停止思考的地方思维”,正是对学习新知识的热切及深入思考的习惯让刘占虎在学术道路上开辟出一番天地。他已申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参与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等,独立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教学与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等重要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入职三年多来,以西安交通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发表权威论文4篇,CSSCI论文11篇,多篇论文被权威报刊和媒体全文转载。获陕西省第二届廉政文化建设优秀成果(理论研究类)一等奖、陕西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成果二等奖等。
与交大共同发展
“西安交大在科研方面给了青年教师很大帮助,”刘占虎直言,“我们能成功申报国家级项目,与学校、学院的支持和指导密不可分。”他讲到,申报项目前期学校提供专项科研孵化基金项目;具体申报前会组织培训会,安排资深专家予以指导;获批国家级项目后,学校和省政府给予相应的配套基金,鼓励深化和拓展研究,让青年教师安心治学。“尤其是优化行政管理程序,为青年教师搭建出国交流访问的平台,进一步提升理论研究的国际化视野。”刘占虎表示,中国西部创新港作为交大“二次西迁”与新世纪的腾飞工程,也为“青椒”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
感激于学校的培养和支持,刘占虎也在努力为学校的“双一流”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作为“长安讲坛”主讲人、学校“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的主讲人之一,他先后为党校、机关、学院、书院等作专题理论报告30余场次,以学理方式服务学院、学校的发展事业。此外,他积极关注交大文化的内生逻辑和时代价值,撰文《交大文化引领“智慧学镇”内涵发展》助力中国西部创新港的内涵建设,撰文《高扬知识分子奉献报国的时代旗帜》《做延安精神和西迁精神的践行者》来阐释和践行西迁精神。
作为教师,刘占虎的本职工作是马克思主义相关课程教学。“马克思主义是朴实的道理,是让劳动者过上好日子的学问”“‘马原’是一门关于‘意义建构’和‘思维建构’的基础课程,带领我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运行规律、生活的意义及自我确证的逻辑。”刘占虎说。学生从“马原”课程中学到的是一种科学思维,用这种思维看世界、识自我、为人生,以清醒理论和务实行动“为世界之光”,这是刘占虎对学习“马原”的交大学子的殷切期待。
有机会培育交大学子,让他们在众多思想的批判分析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也让刘占虎倍感欣慰。谈到兴起时,他拿出了一沓沓学生过程考核的课堂“小论文”。在专题讲授中,他灵活利用课堂20分钟时间,让学生在特制的“作业纸”上即兴写下自己的学习体悟。他表示,通过读这些随堂“作文”,也是和同学们进行思想交流、答疑解惑的教学相长过程。每篇“作文”上都有刘占虎给出的批语和成绩,凝结着他对教学一丝不苟的态度和对学生成长成才的期盼。
除了全校范围的基础课程,刘占虎还担负党课、理论辅导报告等任务,有时加起来一周有20多节课。教学任务繁重的他只争朝夕,利用点滴时间撰写科研论文、校正即将出版的两部书稿。虽然任务繁重,但他乐在其中。他觉得,在“教学相长”中还有一种无形的财富,那就是“教研相长”,这是自己立足本位、奉献交大的分内之事。
获取生活的宝贵财富
艰苦曲折的成长经历是人生给予的宝贵财富。“所有过去的经历、苦难、坎坷,现在看来都是学理研究的财富。”刘占虎如是说。
刘占虎生于陕北山区,小时候参与农业劳作,经历了生活的艰辛,到后来边打工、边求学,尤其是高中以来坚持自力更生一直到博士毕业。来自生活的体验锻炼了他强烈的问题意识、学习理论的穿透力、致思致用的执行力,也赋予他高度的自立、自谦、自律与坚韧。
出于想要过一种不同于祖辈生活方式的意志力,刘占虎立志要通过学习走出农村,以“活理论”改变自己的命运。“我当时就特别想换一种与父辈不一样的活法,现在来看,我确实做到了,不过也付出了相当艰辛的努力。”艰辛和困难没有打倒他,反而使他变得更加坚韧和乐观。他放过羊、种过地、加过油、卖过书、办过公司,兼职多种行政助理工作。
“上初中的时候,家庭好些的同学一天生活费预算有两元多,我为了多买几本书,吃饭预算只能是一元以内,不足的地方,主要用父母从老家捎来的干馍片和泡制的‘洋芋擦擦’来填饱肚子。”为了订辅导材料、报纸杂志等以便学习上不落后,日常生活中刘占虎更加节俭,并以这种节俭换得知识上的富足。在兰大攻读硕士和博士期间,他曾贷款买了八万多元的书籍,毕业时用远程物流托运了40多箱。
除了想要改变自己,刘占虎还想为理论自觉和社会服务作出实际的贡献。“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觉得有点理想化,所以笃信‘十分耕耘,三分收获’。”《礼记•中庸》曰:“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经验事实验证了这段话的正确性。刘占虎所秉执的信念使他不断砥砺前行,奋进日新。在他看来,潜心治学问道,做好基础理论研究,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态度和素养。过去的生活经历还培养了他敏锐的观察力,使他能够在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常识”中挖掘出独特的理论切入点,发现潜藏的尚待细致耕耘的根本性问题。“我希望自己踏实治学,‘在马研马’,敢做新时代的奋进者,以理论的彻底性来把握时代实践,引领时代发展。”
看到刘占虎忙碌的身影,也就看到众多奋斗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的“西安交大人”,用他的话说,踏实、奋斗、奉献是对“诗意生活”的最好诠释,也是作为青年学人对这个伟大时代的最高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