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于1978年的我,是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成长的一代,如今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时候,自己也进入了不惑之年,回顾过去,感慨万千,从一个农家子弟的精勤求学,到如今爱国奋斗的伟大征程,改革开放的40年赋予我们这一代开阔的胸襟与眼界,高远的抱负与担当以及物质与精神上的空前富足。40岁,不再惶惑,无需顾虑,唯有撸起袖子,风雨兼程,爱国奋斗,建功立业。
1978年4月30日,我出生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太平区民主乡民主村三合屯一个农民家庭。我的父亲在村委会(当时叫生产大队)担任会计工作,我的母亲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我在家里排行老五,上面有三个姐姐和一个哥哥,赶上了计划生育的尾巴。虽然家里的经济条件一般,但是父母还是非常支持我求学。从农村起步的改革开放让家庭的经济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民有了盼头,父母的辛勤付出有了回报,生活条件的改善坚定了父母和我不断求学的信心。
90年代,随着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我的学业也突飞猛进。1994年,我以全乡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黑龙江省重点高中——哈尔滨第六中学。这时候,家里有了第一台彩电,文化生活在电视画面前更加丰富,我开始通过电视、广播、报纸了解了外面的世界,可以说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我自己、我的父母、家庭也在不断改革开放,眼界更加开阔,我开始把目标定位在全国十强的百年名校西安交通大学。我永远也忘不了我老姐夫挥舞着我的录取通知书,非常骄傲地和我说,“老五,你被西安交大录取啦(当时交大全国排名第六名左右)”能够被交大这所百年学府录取,我也是感到非常自豪的。
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我可以有机会在更高平台,甚至远赴海外深造,这不能不说是改革开放给予我的恩惠。在西安交大获得了本科和硕士学位后,我选择了当时科研平台更好的中科院化学所进行深造。跟随导师杨振忠研究员系统地学习了高分子和无机物纳米复合结构材料的设计、制备的基础知识,为我将来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基础。在化学所读博士和做博士后,被导师推荐到美国的中佛罗里达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从事相变微胶囊的研究工作,为我未来勤奋工作的作风打下了基础。后来又被导师推荐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楼雄文教授课题组做博士后研究工作,开始进行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研究工作。得益于楼教授的悉心指导和我自身的勤奋,进行四个月的尝试后终于有了突破,将写好的论文投稿到化学类顶级期刊JACS上,很幸运地最终被接收。当时我的爱人朱敏怀着孩子在西安待产,有了岳母和家人的照顾,我可以“肆无忌惮”地开展科研工作了,开启了疯狂的科研工作模式,早上7点到实验室,23点离开实验室,一周七天。得益于这些的工作积累,一年半的时间里,先后发表了12篇SCI论文。
在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再次与西安交通大学结缘,母校选择了我,我也有机会用自己的辛勤努力回馈母校的培养。2011年8月正式入职西安交通大学,在学校、学院及学科各位老师的支持下,选择金属氧化物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究方向,从副教授开始,一步一步,先后入选了腾飞特聘教授、教授,青年拔尖人才。目前,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在Nature Commun., JACS, Angew. Chem. Int. Ed., Energy Environ. Sci., Adv. Energy Mater., Nano Energy 等期刊上发表SCI 论文120余篇。发表的论文被SCI他引5000余次,13 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h 因子41。申请发明专利7项,已授权5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1 项。入选2013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和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荣获2016年陕西省青年科技奖和2017年度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入选2018年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学者。
在改革开放四十年之际,党和国家高瞻远瞩,更加纵深的改革波澜壮阔,更加包容的开放大门越开越大,学校爱国奋斗、建功立业的召唤发出了时代强音,作为改革开放的一代人,我的内心是激荡的、振奋的,同时倍感时间的紧迫,未来要紧跟时代步伐,面向国际学术前沿,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进一步凝练研究方向,明确了高容量的金属单质电池体系、高安全性的固态电池技术、实用性强的电驱动和传感器材料等研究工作,争取早日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实现产业化,为人类社会进步,国家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