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博文经济学社研究生团队走进国家级贫困县佳县,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地调研佳县农村居民的金融需求和金融素养情况。
佳县位于榆林市东南部,总面积202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8万,是吕梁片区国定贫困县,有贫困户28060人,占当地常住人口的15.7%,脱贫任务十分艰巨。佳县产业主要以农业为主,农业人口占比近70%,盛产红枣、绿豆等作物。为了解农民金融需求与金融素养,团队成员深入佳县农村实地走访入户,倾听群众心声,了解群众期望。
7月底,实践团队到达佳县县政府,与佳县政府相关负责同志座谈了解农村金融情况。学校校友、佳县人民政府王博副县长向团队成员介绍了佳县的基本情况和佳县目前农村金融工作的重点难点,并结合自己的工作体会,分享了自己对于重塑佳县信用体系,用好用活金融工具助力农民增收与农村发展的思考。佳县金融办、扶贫办、佳县农村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人寿、人保财险等相关机构负责同志向团队成员介绍了佳县农民贷款、农业保险等惠民金融产品的具体情况,并和团队成员就如何满足农民金融需求、提升农民金融素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随后,实践团队走访了县城各街道和部分乡镇行政村,实地调研不同类型农民的金融需求与金融素养情况。
图1与佳县政府相关负责同志座谈
为了解留村务农居民的金融需求与金融素养情况,团队成员先后赶赴谭家坪村和李家坬村实地调研。谭家坪村是典型的“空心村”,绝大部分50岁以下的人口都外出务工,大部分留居农村的都是老年人。调研团队成员冒着炎炎夏日,克服了居住地分散、语言不通等困难,走进田间地头与农户家中,与农户拉家常、话收成。当地开发的“红枣保险”,为村民们应对气候带来的歉收风险带来了保障,深受村民欢迎。李家洼村是贫困村,有四十余户贫困户,团队成员在人民银行榆林支行驻村工作干部马燕国校友的带领下,分组走访了三个自然村的农户。在农户家中,团队成员深入了解了农户对于银行贷款等金融产品的评价与期望,并向贫困户介绍了佳县金融扶贫与金融支持农户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
图2团队成员在谭家坪入户调研
图3团队成员与李家坬驻村工作队合影
为充分认识进城务工与在城镇定居农民的金融需求与金融素养,团队成员走遍了县城的大街小巷。佳县县城所在地佳芦镇,有一定的工业和商业基础,进城务工或定居的农民较多。务工农民根在农村、身在城市,属于“城镇乡村两难管”的特殊群体。在与务工农民的面对面交流中,大多数务工农民反映自己有贷款等和保险等金融需求,但对农村和城镇的惠民金融措施了解程度都不高,享受到相关的政策的机会也比较少。在调研中,团队成员进一步发现了金融机构和农民存在信息脱节的情况,造成了“银行借不出,居民贷不到”等金融资源错配现象。
图4团队成员在佳芦镇了解务工农民情况
图5团队成员在佳芦镇金融机构了解情况
团队成员还走进陈家墕村和王宁山村,了解从事特色产业生产的农户金融需求与金融素养情况。陈家墕村和王宁山村是佳县比较富裕的村庄,陈家墕村的手工挂面产业和王宁山村的红枣酒产业十分兴旺,产品远销各地,为村民带来了丰厚的收入。走访中,团队了解到,由于缺乏必要的金融知识,限制了资金投资渠道,许多村民将自有资金用于民间借贷收取利息,忽视了金融风险,造成了许多本金难以收回的损失,并影响了当地的信用体系。
图6团队部分成员在陈家墕村委会
在调研行程的最后一站通镇,团队成员深入了解了从事商业和小型制造业农民的金融情况。通镇木材加工产业较为发达,有许多农民经营着小型加工厂,带动了当地农民就业与餐饮、零售等相关行业发展。在通镇,许多农民创业者面临着生产周转与扩大经营的资金压力,资金需求十分旺盛。他们一方面对银行贷款的较低利率表示认可,另一方面又对贷款与还款程序望而生畏,转而寻求高成本的民间借贷。调研中,团队成员还了解到,农民在婚姻、疾病等应急性大额开支方面压力较大,然而往往也难以从金融机构获得支持,需求只能靠民间借贷满足。
通过几天的调研,同学们增进了对农民金融需求与金融素养的认识,在实践中加深了对金融理论的理解。黄土高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与豪迈豁达,感染了同学们,更坚定了同学们发扬西迁精神,为国家富强与西部发展不懈奋斗的理想。一座座小山村,锤炼了大家的意志,更教给了同学们实践出真知的大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