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二十日至七月二十七日,春秋社、西迁社、解说团暑期实践小组采访了七位西迁老教授,致力于挖掘、整理和研究西迁口述史料,向全校师生、全社会更广泛的宣传西迁精神。鼓舞更多的青年学子沿着西迁前辈的足迹,一步一个脚印,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创造更多留下历史印记的新贡献。采访对象中,有西迁初进入校门的学生,有当时年轻的助教,在党和国家的号召下,义无反顾,背起行囊,扎根大西北。他们虽已是耄耋之年,但却都精神矍铄,谈起青年时代的西迁往事依然激情昂扬。采访中,我们深刻感受到西迁老教授们严谨卓越,力求一等的精神风范和对于科学知识的渴求,对于建设国家的坚定信念。
郑善维:担任学生会主席,动员老师西迁
回忆起西迁往事,郑善维教授滔滔不绝。由于出生于福建省的一个革命之家,郑善维在初中时就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并积极参加各项团干部学习活动。西迁指示下达时,身为学生会主席的他,主动承担起动员师生的思想工作。他说,西迁精神其实是一种时代精神,就是坚决听党的话,跟党走,建设大西北。
赵汝嘉:严谨细致守讲台,不畏艰苦攻科研
西迁之际,赵汝嘉教授刚刚毕业留校,受组织安排他和几位同时留校的青年教师先行来到西安,着手教研室教学实验工作。为了学会刚刚诞生的新软件CAD,从早晨到晚上,他和几位老师都泡在西安市的一个实验室里,轮流使用128KB的计算机,由于排队上机人员多,每次上完机都要半夜才回校。一路上,各种困难不期而至,但他们勇往直前,创立了我国首个CAD/CAM教研室,为后期“863”重点项目建设打下了基础。交谈中,赵汝嘉教授乐观的心境和谦虚的态度,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
李超俊:义无反顾赴西安
李超俊教授从小生活在南方,“南交大,北清华”的说法让他在填写志愿时毅然报考了交大。毕业留校刚刚成为助教后,李超俊教授第一批迁到了交大。西安的生活条件远不如上海:饮食上,虽然国家特供了米饭,但口感却远不如家乡的香糯;虽然西安市政府大力保障交大人各项生活设施,但黄土漫天的景象却也令人心生畏惧。即便这样,患有肺结核还在医治中的李超俊教授,还是义无反顾地要求西迁,并且扎根在西安这片黄土地。在他心里,比起党和国家的建设事业,比起对科学知识的学习钻研,个人的一切都微不足道。
张凤云:西迁保障工作有力量
张凤云西迁时在校医院工作,属于教学保障部门。他说到,后勤的干部们面对着西迁的巨大挑战,毫不畏惧,有条不紊地落实各项工作,正是因为有默默无闻的后勤建设者们的无悔付出,交大的西迁才有了强有力的保障,西迁的花匠、理发师、厨师等保障工作人员,也是值得我们敬仰的交大西迁人。
卢振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卢振荣教授,1955年毕业留校担任画法几何教学工作,次年随校西迁,西迁老教授张寰镜对他成长的深情关怀,令卢振荣教授至今难忘。七十年代,他投身计算机绘图研究,经过深入耕耘,八十年代成为全国CAD研究推广重点基地。采访最后,他深情寄语:“母校就像我的母亲一样,‘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祝愿母校在祖国的西北地区生根发芽,长叶开花,硕果累累,桃李天下。”
传承西迁精神 交大人始终在路上
谈到西迁创业往事,老教授们至今仍慷慨激昂,兴奋不已,认为此生无憾,没有辜负周恩来总理的嘱托,很好地践行了中央建设大西北的号召。西迁老教授的嘉言善行,让成员们精神深受洗礼,坚定了成员们“爱国奋斗,青春力行”的信念。
经过一周的采访,成员们抢救保存了部分珍贵历史文字和声像资料。“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这十六字的西迁精神的背后,有着许许多多鲜为人知、令人动容的故事。这些故事是对西迁精神最好的诠释,而记录和收集这些故事是传承和弘扬西迁精神必不可少的关键工作。目前,暑期实践活动中的一个项目——“西迁亲历者说”,已在喜马拉雅FM全面上线,通过线上西迁亲历者的口述,让社会各界更加方便地了解西迁历史、西迁精神。访谈的录音将整理编入《西迁亲历者口述史》丛书项目,作为西迁老一辈们艰苦奋斗岁月的历史见证,该丛书的出版,将成为留存西迁岁月的一份不可或缺的珍贵文字资料。
西迁老一辈们艰苦奋斗,共同铸就了可歌可泣的西迁精神。当代的交大人更应传承西迁精神,影响和带动越来越多的人成为西迁新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