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新闻专题>报道专题>学科前瞻三十年>正文
学科前瞻三十年

【学科前瞻三十年】武淑芳:创新与转化 未来骨科发展的新常态

来源:交大新闻网 日期:2019-05-19 08:33 浏览量:

我国的骨科发展起步较晚,1921年在北京协和医院外科学系成立了我国第一个西医骨科专业组,开展骨折治疗、畸形矫正、关节成形等手术,由此,西医骨科在中国开始萌芽阶段。在经历了骨科的发展时期(1949--1966年)和骨科的艰苦时期(1966--1980年),1980年5月,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成立标志着骨科的飞跃时期开始到来。曾几何时,我们听到国外专家讲述现代骨科疾病治疗的方法惊羡不已。可到如今,经过近40年的快速发展,我们和国外同道应用同样的技术和内置入物治疗骨科疾病,取得与之媲美的临床效果。在国际讲坛上,我们和国外同道在同一个学术层面上切磋,用同样的技术语言进行交流出访。我们跟国外同行的差距越来越小,由此我们感到深深的自豪和骄傲,这里面有几代科学家的不懈努力。但同时,我们的成绩远远满足不了临床需要,未来的发展方向,离不开科技的力量,尤其是学科知识的创新和成果的转化。

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或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其起源于拉丁语,有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创新思维,一刻也不能停止各种创新。创新在经济、技术、社会学以及建筑学等领域的研究中举足轻重。创新是事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巨大动力;创新是事业竞争取胜的最佳手段,没有创新的学科是没有希望的学科;创新也是个人事业获得成功的必备条件。

创新的概念、实质和内涵同样需要骨科医生深刻认识和倾情实践。不管在国外还是国内,骨科疾病诊治的每一个进步都离不开技术创新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例如,内植物的发明,新手术方式的发明,新的检验方法的出现,无不与技术创新息息相关。近些年来,我国骨科领域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在技术创新及成果转化方面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在新技术、新理念等方面亦取得重大突破,拉近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距离,甚至某些方面已在国际上处于先进水平。如今,我们的科研成果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多地在国际舞台上展示我们新的理念和新的发现。在国家大力鼓励发展科技的新时代,创新会显得越来越重要。

转化或转换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是将基础医学研究和临床治疗连接起来的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建立在基因组遗传学、组学芯片等基础上的生物信息学,同系统医学理论与自动化通讯技术之间的互动密切,加快了科学研究向工程应用转变的产业化进程,应用于医药学也将导致基础与临床之间的距离迅速缩短。现代医学发展历史表明,未来医学突破性的进展有赖于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与结合。21世纪的医学将更加重视“环境—社会—心理—工程—生物”医学模式,更加重视整体医学观和有关复杂系统的研究。1992年《科学》首次提出从实验室到病床的概念。自2003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正式提出转化医学的概念后,转化医学日益受到各国医学界的广泛关注。转化医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打破基础医学与药物研发、临床及公共卫生之间的固有屏障,在其间建立起直接关联。从实验室到病床,把基础研究获得的知识成果快速转化为临床和公共卫生方面的防治新方法,从而更好地诊治病人,特别集中在分子基础医学研究向最有效和最合适的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和预防模式的转化,促进健康水平的提升。

在中国,转化医学已成为国家在生物医学领域里的一项重大政策,《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辅导读本中指出:“以转化医学为核心,大力提升医学科技水平,强化医药卫生重点学科建设。”由韩启德教授和桑国卫教授领衔200多位专家、历时2年完成的“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中也提出:“推动有利于国民健康的医学模式的转化;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卫生事业的发展”。

近年来,在创新与转化新形势感召下,我国骨科领域越来越注重技术的创新与成果的转化,显示出国家级创新性重大成果越来越多、发明专利越来越多、国际权威杂志刊登SCI论文越来越多、成果转化越来越多的“四多”趋势,从3D打印、骨科手术3D导航、可视化手术、材料表面生物功能化及改性、内固定器械的研制、可组织诱导生物医用材料、人工器官等,无不体现技术的转化,最终是提高了骨科医生的诊治水平,提高了治疗的效果和病人的满意度,同时也推动了骨科的进一步发展和学生的再培养。

但是同时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骨科的总体水平与世界领先水平还有不小差距,尤其在基础和临床研究领域的数据采集、分析和成果转化及技术创新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努力和提高。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不仅仅需要教授骨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同时应该指引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把从科研到临床、从实验室到病房结合起来,更好地了解疾病、战胜疾病,了解患者、治疗患者、服务患者。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我们还有许多艰苦的工作要做。

在未来的时代里,要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学科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在学术之林中谋得一席话语权,就一刻也离不开技术的原始创新与成果的实时转化。未来骨科的发展一方面需要基础医学研究做支撑,在“精准医疗”的大力提倡下,目前骨科科研正在深入探讨可以导致骨骼系统相关疾病的基因,生物通路和机制,尽可能完善和骨相关的遗传基因网络。从分子水平上寻找更直接有效的疾病治疗靶点,并针对致病靶点进行精确治疗就变得更加迫切。随着骨科手术的微创化和智能化的普及,利用像医用机器人和3D打印技术,精准定位手术部位,极大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提高了治疗效果。3D打印可制作各种不同形状的骨内植物,可以解决脊柱肿瘤、严重创伤等疑难重症的治疗问题。3D打印还可以作出精细的微孔结构,这些结构可以让骨头更好地生长在一起,取得更佳的恢复效果,但目前仍然面临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因此,需要从实际问题出发,并在此基础上积极研发优化骨、软骨的修复和再生材料及方法,开展多学科包括基因组学、临床医学、材料科学、生物力学、影像学等交叉领域的合作,实现从临床到科研再到临床,最终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以改善的目标。科学研究及创新不应该把精力仅仅集中于发表SCI论文上,要与临床紧密结合,着重解决实际临床疾病问题,做更有实际意义及应用价值的研究。未来骨科领域的发展热点集中在对新的手术手段、医疗材料的探索,新药物靶点开发等研究。未来应提倡“多中心合作”,只有协同创新,才能促进骨科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的发展。

武淑芳,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转化医学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学分会基础与转化学组委员,国际矫形与创伤外科学会(SICOT)中国部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基础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骨、软骨发育及稳态维持的调控及骨、软骨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

邮箱:shufangw@hotmail.com

西安交通大学骨科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及陕西省首批医学重点学科,具有多名博士生导师,擅长于复杂、疑难骨科疾患的诊治,处于西北领先水平。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中心实验室、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骨病研究所、生命科学院相关实验室、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转化实验中心、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转化医学中心等实验室技术先进,汇集先进仪器设备和优秀实验技术人员,可开展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等相关实验研究,可提供专业技术培训、实验指导及委托技术服务,满足全校师生尤其是临床人员的实验需求,为研究人员高质量完成各类科研课题提供空间、设备和技术支持。

编辑:朱萍萍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