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新闻专题>报道专题>学科前瞻三十年>正文
学科前瞻三十年

【学科前瞻三十年】吕毅:保人民健康,助国家富强

来源:交大新闻网 日期:2019-02-18 08:22 浏览量:

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深层次要求。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全面提升中华民族健康素质、实现人民健康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是积极参与全球健康治理的重大举措。《“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实施,为卫生健康工作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给医学学科群的发展带来重大历史机遇。学校医药卫生板块也必须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健康服务多方面把握机遇、认真谋划、积极探索,前瞻布局未来三十年重点发展方向,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基于大数据的互联网+公共卫生管理

互联网和由其衍生出的大数据融合创新正方兴未艾,迅速改变着世界。大数据资源已成为与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一样重要的战略资源。既往大数据已在包括金融、电子商务、地理环境和社会媒体等多领域充分展现出令人惊叹的巨大力量,但将大数据引入到公共卫生领域的事业才刚刚起步。2009年Google公司利用互联网及云计算技术对搜索引擎产生的大数据进行分析,成功预测了甲型H1N1流感在全美范围的传播,其及时性和准确度甚至超过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的官方数据。这一案例对传统公共卫生管理事业提出了空前的挑战,也使全球研究者逐渐认识到大数据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测上的巨大潜在价值。事实上,大数据在公共卫生管理上的应用远不局限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互联网与卫生健康大数据融合将在以下方向取得突破:1.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传播监控、分析与预测管理,构建可视、实时、准确的监控大数据平台和预警、干预系统。2.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管理和健康教育,挖掘识别有效的健康保护因素,构建全民共同参与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的慢性病云防控体系。3. 通过实时传感技术实现个性化的医疗卫生服务管理,对个体进行实时、连续的健康评估和指导,提升公共卫生服务的精准性。

二、基于生物信息和智能制造的精准医疗

自2015年美国国情咨文中提出“精准医学计划”后,精准医疗概念迅速席卷全球,各种新理念、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其繁荣发展之势不可阻挡。实际上,“精准医疗”并非美国首创和独创,早在10年前中国“十一五”计划就布局了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等相关的国际前沿研究。英国也开展了“10万人基因组计划”,以期成为癌症和罕见病遗传研究的全球领先者。2016年,科技部召开了国家首次精准医学战略专家会议,提出了中国精准医疗计划,将于2030年前在精准医疗领域投入600亿元。因此,布局精准医疗是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重大举措,也是占领世界医学科技发展的前沿高地的重大举措。美国版精准医学的关键词为“基因测序、肿瘤、个性化”,中国的精准医学并不盲目跟风局限于此。精准医疗也绝不是单纯的“基因测序+靶向治疗”,而是基于发达的生物信息和智能制造技术进行产业革命,包括但不限于生物样本大数据和信息挖掘、基因测序、分子影像和分子病理、多模态图像数据融合、高端药物制造和细胞免疫治疗、微创及无创诊疗设备研发等。基于此,医学学科在与国际前沿技术和理念接轨的同时,将注重医工结合的先天优势和创新港建设的重大机遇,重点开展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出生缺陷的精准防治,并逐步扩展至其他重要疾病领域,建立国际一流的精准医学研究平台,掌握核心关键技术,研发一批国产新型防治药物、疫苗、器械和设备,形成一批国际认可的疾病诊疗指南,显著提升重大疾病防治水平,带动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等产业发展。

三、基于健全服务体系的康复保健

康复保健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针对残疾者及老年人、各种急慢性疾病而导致的功能障碍,应用多种医学手段,预防疾病演进、康复保障促进或最大限度代偿患者的功能障碍。随着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慢性病发病率将不断攀升,加上大量因病因伤致残患者,康复保健产业市场价值和空间也不断增长。据预测,至2023 年我国康复医疗产业规模将达到103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8%。目前,我国康复市场供给严重不足,康复保健服务体系机制尚不健全,制约了我国康复保健事业的发展。具体表现在康复学科在现有的医疗体制下长期被忽视,康复机构和人才的严重短缺,双向转诊体系尚未真正运转。学校有康复保健事业发展的良好积淀,包括康复科学研究的成就和临床分级诊疗协作网络。未来的学科布局宜重点聚焦于以下几个方向:1.建立结构清晰、功能明确、高效流畅的康复保健服务体系,包括积极的康复前置理念、通畅的分诊转诊制度、可靠的社区康复服务网络。2.彻底转变以疾病为中心的医疗模式,回归以人为中心的医学本质,大力提高心理卫生保健在疾病康复中的地位,促进机体和心理的协同康复。3.组建以康复医师为核心的多专业协作的高水平康复医疗服务团队,由包括康复医师、物理治疗师、言语治疗师、作业治疗师、心理治疗师、社会工作者和护理师等构成,填补巨大的人才缺口。4.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不断提高康复保健技术水平,包括人工智能康复机器人、脑科学和人机交互接口、虚拟现实、生物反馈、康复医疗信息化等。

四、基于多学科融合创新的健康产业发展

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作为《中国制造2025》制造强国战略的十大领域之一,为医学的创新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指导思想。多学科交叉融合是未来科技发展的助推器,医工结合以其强大的创新能力应运而生,并迅速展现出广阔的前景和蓬勃的生机。尤其在医疗器械制造和人造组织器官领域,工程技术的发展、仪器设备的更新换代,不断促进医学的发展。近年来,医工结合在世界范围内的实践已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原子力显微镜的发明使医学观测分辨率深入到原子级水平,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和临床决策支持将极大减少医生的初级重复劳动,达芬奇机器人将手术的精准性、微创性提升到新的高度,大数据和云计算催生了数字医疗的迅速发展,质子和重粒子加速器实现了肿瘤的“精准爆破”,新型生物材料和干细胞结合使人造组织器官临床转化成为可能。这些划时代的科技进展无不彰显着医学与工程学科相互交叉、融合、渗透的巨大魅力,越来越多的国内、外顶级高校均成立了高规格的医工结合研究机构,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源投入到医工结合健康产业的发展中。学校顶尖的理工学科群和区域医学中心是“医工结合”的坚强基石,有良好的合作研究基础,未来的工作重心将集中在:1. 组建国际化的多学科融合创新平台,培养和引进一批高水平交叉学科创新人才。2.凝练具有鲜明特色的研究方向和精品学科,包括声光电磁的医学应用、人工智能辅助医疗、分子影像和及时诊断、新型生物医用材料、组织工程人造器官等。3.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落地和产业对接。

学科建设发展必须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学校医学将以服务“健康中国”战略为中心,以前瞻的眼光和高超的智慧积极谋划学科建设方向,开展一流的科学研究,培养一流的创新人才,提供一流的医疗服务,推进医学学科跨越发展,助力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早日实现。

作者简介

吕毅,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创新团队学科带头人,卫生部有特殊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陕西省“三秦学者”。现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助理、医学部副主任。

邮箱:luyi169@126.com

文字:一附院 吕毅
编辑:星 火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