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mediafile/newss/2017/07/13/3wqovayhk5.png)
刚刚在甘肃完成招生工作回到交大的张彦峰,身着明黄色的招生文化衫,肩背黑色双肩包,这样一身颇具“鲜肉”气息的装扮行走在交大校园里,在刚刚下课的学生人潮中毫不显突兀,与他擦肩而过的同学不会想到,他就是今年“十大学术新人”的获得者,西安交大青年拔尖人才、理学院化学系特聘研究员张彦峰。
“我的根在祖国”
回首自己的成长经历,张彦峰笑言自己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小时候在吉林乡下生活,陪着父亲编竹筐,看着母亲做缝纫,田间地头的活他一学就会,一看就懂,“现在我二姐家装土豆用的竹筐还是我小时候编的”。在学校里,他更是名副其实的“学霸”,常年稳居“年级第一”的位置,2001年高中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攻读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顺利完成本硕博阶段的学习。
他时常感言,“能在自己热爱并且擅长的领域从事研究,是幸运且幸福的。”然而这份幸运和幸福的背后,是他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付出。
由于地缘等问题,张彦峰初高中阶段学习的外语只有一门日语,做科研要阅读外文文献、要参加国际会议、要出国留学深造,对于英语基础为零的他来说,难度不言而喻,一次次跟着磁带发音,一篇篇标注满满的论文,一页页边角磨损的字典,从课题组的英语“小白”到外文文献阅读量最高的组员。
回首那段“啃字典”“啃文献”的时光,张彦峰仍感慨万分,“和别人不在一个起跑线上,还要去和别人竞争,看似是不自量力,实则是对自我的挑战和突破。”而后顺利远渡重洋出国深造,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UIUC)的Prof.Jianjun Cheng课题组从事博士后研究,在科研的沃土上快意驰骋。
2015年,张彦峰在美国结束了博士后阶段的工作,此时已成家立业的他毅然决定回国,“当时妻子还怀有身孕,仍然非常支持我的决定,在国外的日子虽然也衣食无忧,但是感觉自己就像一根芦苇飘着,我深深地知道,我的根在祖国。”
回忆起往事,张彦峰的眉宇间仍显坚定,“回国是没错了,但是回哪里?了解到西安交大正在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虽然地缘位置比不上北上广,但是这所老牌名校的底蕴、平台、魄力和传承百年的家国情怀深深吸引了我,我几乎是没有任何犹豫地选择了交大。”
正是这样一份对祖国的眷恋和对交大的信任,让张彦峰把根扎在了西部。从国内求学、出国再到回国工作,张彦峰用十余年的时间画了一个圆,在这个看似终点的起点上,是他十年如一日的付出和丰硕成果铸就的崭新开端。
“以老师的身份再当一次学生”
“来到交大工作,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张彦峰很快融入了新的环境,积极投入到科研中去,成了学生眼里“接地气”的老师,同事口中的“神队友”,如此快速的适应,不仅得益于能力,更来源于对这份工作的“责任感”。
每天晚上十一、二点,他办公室的灯光时常亮着,高强度的工作带来的是他和学生的快速磨合和共同成长,“带学生的过程也是个自我反省的过程,以前带学生是高标准严要求高期望,但是期望太高,导致学生总有挫败感,我也不满意。现在带学生更加严格,但是更加有耐心了,给他们机会去试错,给他们时间去成长。”
张彦峰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协调力、领导力、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在和学生的相处中他也收获了很多新想法,新思路。用他的话说,自己在老师的身份下又当了一次学生。
作为一名始终致力于科研的杰出青年,张彦峰将自己的科研经历分享给学生,本科阶段要夯实基础,培养自学能力;硕士阶段的学习要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理清脉络;博士阶段则要培养快速发现问题、快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高效科研,高效工作。
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张彦峰在智能高分子材料的控制制备,化学生物传感器、纳米药物和自修复材料等领域的应用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设计合成了以多功能抗癌药物分子为聚合物主链基元的新型响应触发聚合物纳米药物,首次获得具有精确化学组成,载药率高、可供释放的聚合物送药体系,为抗癌药物世界的开发提供了新思路。
“这次获评‘十大学术新人’,意外又有些惊喜,是压力也是动力。”张彦峰希望自己以此为起点,坚实地走好每一步科研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