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你是否了解过古乐器与20世纪西方音乐的转型?是否了解过中国古典音乐在世界音乐所占地位?他们通过音乐的发展展现中华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发展中的历史及趋势,从理论上来阐述文化自信;你是否学过热度传递下的环境热量交换?他们用马克思理论论证“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相互依存的”的实践性;你是否发出过“华夏民族为什么是目前血统最纯正人口众多的种族”的疑问?他们从基因与分子人类学从自然学科论证解读与制度的相关性。
他们就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团队。11名教师组成的团队气氛融洽,精诚合作,在教学中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学生培养上始终遵循立德树人,在“修身”的深山中创新,探索,奋进。
学科交叉 丰富教学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在教学一线成功攻克一座座学科融合的堡垒。团队全体教师均在教学第一线为本科生授课,他们精诚所至,集体备课、观摩教学、建立教改试点,积极开展集体联合攻关教改项目。团队成员知识结构多样,第一专业涵盖理、工、文、史、哲等多个专业,极大促进了学科交叉融合,为学科交叉奠定坚实基础,丰富了教学内容。
不同学科相互交融,也正是为了满足理论与教材内容需求。教材的每一个章节都涵盖一门课程甚至一门学科的具体内容:在哲学融入艺术审美,心理健康拓展到心理,廉政建设体现出政治学学科内容,这就要求老师在授课时不仅要了解,更要专业。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所长兼支部书记杨华提及学科交叉深有感触:“学科性质决定队伍在专业覆盖面上的广度,学科交叉不仅是“立德树人”思想的体现,在办学方面也是贯彻国家教育教学方针,建设‘大思政’倡导的具体表现。”
在课程教学上,团队高举“立德树人”旗帜,采用学科交叉的办法,占领教学高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先后获得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与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原理课程上,团队联合能动、医学、人文等学院的老师集体备课,切磋探讨课程基本设计,在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线中加入其它学科视角,在教学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杨华在教学过程中深刻感受到学生的变化:“过去学生单纯觉得自己学习的是专业技术、专业理论。在教学中,我们通过课堂展现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在课堂上实现从割裂的转变到不同学科概念的交叉,培养了学生学科交叉与融合的意识。”
实践创新 探索奋进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在实践的路上风尘仆仆地赶路,不断创新,探索奋进,只为教学中能把政治理论课上得“入脑入心,有血有肉”。在“一带一路”特色主题下,教师们前往贵州学习“红色文化”,深入乡村,真实体验当地生活,在实践中了解基层精准扶贫问题与措施。对此,杨华表示:“只有经过调研,在课堂上才会有真实的教育素材。实践调研不仅拓宽了老师视野,提高教师理论水平,同时体现了学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
团队教师不仅提高自身实践视野,更是把学生实践放在首位。在学生实践基地建设中,他们带领学生赴相关企业参加校外辅导,与优秀企业家面对面;在大学科共建过程中,将雁塔区法律庭审直接搬进校园,审理真实案件;通过深入了解校园,引导学生掌握校园建筑文化与历史,了解交大发展历程,培养学生爱校情怀,传承交大精神。
团队教师结合自身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创新。卢黎歌教授深入挖掘教学内容,将培养学生“大格局”作为导向,采用“一启多发、逐启逐发”启发式教学方法,为学生上好课殚精竭虑。“陕西省教学名师”“国家精品课主持人”“省优秀教学团队负责人”等称号是他探索创新教学的最好见证。卢黎歌教授说:“作为理论工作者要着眼于学生长远、深层次的需求,引导他们正确认识世界发展格局。”燕连福教授通过“点面结合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课间作为“卧底”,经常悄悄“潜伏”观察学生,他说:“了解学生,对学生真正的投入是一名教师应该做到的。”根据学生需要,他不断创新上课手段与方式,通过“四微一体”(听、读、研、讨)将大课变小课,引导学生通过展示表达观点。日语52班的王嘉雯同学回忆起仍不住为老师点赞:“通过课堂的讨论、选题、任务分配与展示,无聊的课堂变得鲜活起来,通过讨论磨合,我们也提升了团队合作能力。”
教书育人,以德为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教学中心环节,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征途上,为学生值守一片思想绿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