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新闻专题>报道专题>双甲子校庆>正文
双甲子校庆

【双甲子校庆】陕西日报:传承南洋文脉 点亮西部之光

来源:陕西日报 日期:2016-03-29 14:39 浏览量:

编者按  3月29日,在西安交大双甲子校庆即将来临之际,《陕西日报》要闻版头条刊发“西安交大:传承南洋文脉 点亮西部之光”的文章,回顾了交大的办学历史、文化传承,尤其是交大人勇担使命、扎根西部、无私奉献、艰苦创业的精神风貌。现将全文转载如下:

古城西安,兴庆宫南,步入交通大学拱门,饮水思源碑在苍松翠柏的掩映下庄重屹立,就像这座古老而年轻的学府,在岁月激荡中历久弥新。

拾阶而上、循踪问贤。穿行在一条悠长古朴的名人廊中,仿佛翻开一幅群星闪耀的宏图画卷,耳边响起的是西安交通大学贯通百廿、勇担使命、满书传奇的慷慨弦歌。

读一所大学,探究其灵魂,要向她历史发展的脉络里寻找答案。

铭记“南洋精神” 筑梦兴学强国

交通大学的诞生、沿袭、变迁与发展始终与国家民族的命运骨肉相连。回望历史,救国、报国、急国家之需;兴学、新学、为天下之先,铸就了这所古老学府勇于担当的血脉。

甲午战争后,面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雪耻自强、振兴中华成为时代的最强音。“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洋务运动巨擘盛宣怀于1896年在上海兴办引领近代中国新学潮流的南洋公学,即为后来的交通大学(1921年更名)。交通大学从诞生起即肩负为国家“造就桢干大才”的重任,响应时代的紧迫需要,开铁路专科、电机专科及航海专科等创世之举,构建“理工管”三科并重的办学格局,为工业兴国、实业救国输送“第一等人才”。至抗战爆发,颠沛流离的交通大学仍不断向抗战需要的地方输送最紧缺的工程技术人才。

这所新式学堂造就了近现代中国堪称栋梁的首批人才。民主革命先驱白雅余,著名教育家雷奋、陈懋治、沈心工,近代地质学开创人张相文,民主革命家黄炎培,我国首位数学博士胡明复。卓越学子不胜枚举,犹如茫茫暗夜中的星星之火,为除旧布新的社会变革积蓄能量。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交通大学,大师云集,群星闪烁。无产阶级革命家陆定一、汪道涵,科学大师钱学森、张光斗,文化巨子邹韬奋,工业巨擘支秉渊,交通工程大师凌鸿勋,一代名师裘维裕等皆出自交大。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台电机,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大学科研机构,组建了中国第一个大学学术组织。此时的交通大学被誉为“东方MIT”、“中国工程师的摇篮”。

在中国高教史上,“交大现象”独具魅力:第一流的理工科学生具有第一流的传统文化素养;学业最繁重的大学成为中国知识界最活跃的民主堡垒;优秀的科学家与工程师中,生长出堪称一流的思想家、政治家、管理学家,他们中的许多人深深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

根植“家国情怀” 勇担时代使命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20世纪50年代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工业建设如火如荼,开发和建设大西北成为国家的战略之需。1955年4月,国务院作出交通大学内迁西安的重大决定。“向科学进军,支援大西北!”交大人用行动给出了坚定的答案。

1956年盛夏的一天,上海徐家汇火车站,一千多名交大师生背负行囊,心潮澎湃与送行的人群道别,满怀豪情登上交大西迁的第一趟专列,浩浩荡荡、向西而行,交通大学文化长卷中最壮美的一章自此书写。

交通大学的西迁如大河奔涌群峰间,坎坷迂回但势不可挡。在这段激流中,无数交大人以“舍小家、顾大家”的家国情怀,奔涌西行、扎根创业,成为中国西部大开发的中流砥柱。

领导干部、学术带头人等身先士卒率先西迁,历经数年的大规模迁校由此掀起高潮。17位党委委员中有16人迁到西安,西迁的教授、副教授、讲师和助教等占教师总数70%以上,一大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年富力强的学术骨干舍弃上海优越的生活条件、义无反顾来到西安。

“中国电机之父”钟兆琳,花甲之年毅然西迁,他不顾周总理提出的留在上海照顾家庭的关照,只身一人踏上了首批迁陕的专列。我国热工先驱陈大燮携夫人一同西迁,在西安新校慷慨激昂地表示:“我首先要为西安的学生上好课!”青年教授陈学俊,携妻带子全家西迁,他把位于繁华地段的房产交给上海市,一走就是一辈子。沪上名医沈云扉,66岁舍去家业,在西安新校的小诊所里为师生服务了八年。

大树西迁,扎根唯艰。擘建宏业,只争朝夕。从1955年5月选择新校址,到1956年9月新生报到,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在一片广阔的麦田中,一所规模宏大的现代化高等学府奇迹般地拔地而起,缔造了让人称奇的“西安交大速度”。

交大人忘我拼搏,苦干实干。创办工程力学专业的朱城,全身心投入到新专业的兴办和发展,授课之余,他抓紧时间编写急需的讲义教材,著成堪与国际大师铁木辛柯相媲美的中国版《材料力学》。由于在艰苦环境下长期超负荷工作,他终于累到在岗位上,年仅39岁,成为迁校后身殉事业第一人。

全体交大人筚路蓝缕、夜以继日,在西安开创了事业新局面。学校的机、动、电传统优势全面发挥,工程力学系、工程物理系、无线电系等引领最新科技的新专业相继建成,新建实验室面积3倍于迁校前,大规模培养人才有了崭新开端。西安交大又站在了一个更高的起点。

西迁是交大人饱蘸汗水写就的一部史诗,是交大人“家国情怀”的时代演绎。在西部这片热土上,这种情怀更被写入了新的“西部”元素,内化为交大人独具的一种精神气质,那就是俯首扎根、向下向深,举目望前、向西向远。西安交大不仅蕴育了“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更把开拓创新的文化火种向西部大地辐射扩散。

弘扬“西迁精神” 铸就大学之魂

精神是风骨、文化是血脉,承接历史与现实,也流向崭新的未来。

西安交通大学根植热土,事业得以迅速拓展,成为祖国西部的一颗璀璨明珠。“迁校对不对,10年后做结论。”这是陈毅元帅讲过的一句话。从今回首,西安交大始终站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潮头,以踏石留印的脚步走过了一个又一个十年。

迁校初期,自力更生。第一个十年,学校输送毕业生1万余人,超建国前总数的一倍,毕业生质量之高堪称全国高校之翘楚。科学研究异军突起,陈大燮、钟兆琳、沈尚贤、陈学俊等学界巨子焚膏继晷,一大批面向工业实际的重大科研成果竞相涌现。周惠久院士创立的“多次冲击抗力理论”,在高等教育部举办的直属高校科研成果展览会上被誉为“五朵金花”。

兼收并蓄、跨步跃进。为适应国家重点建设及新的形势发展,西安交大与西安医科大学、陕西财经学院实施合并,成为具有理工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能源动力、机械、电气等重点学科国内领先,管理科学与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等学科长期保持全国第一。科学研究突出自主创新,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等100余项。2005年一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7项,居于全国第二位。

秉承“大成智慧”,竿头日进,开创2+4+X、工程坊、书院制和体育精神的人才培养“四部曲”,成立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这一系列有益的探索不仅在西北地区产生了示范辐射,更在全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学校始终坚持三个“面向”开展科学研究,一批重大科研基地应运而生。高端制造装备等六个协同创新中心在不同领域聚一流团队、出顶尖成果、育创新人才,有力支撑创新型国家战略的稳步迈进。一批填补国内及国际技术空白的重大成果独占鳌头。“3D打印”引领中国先进制造创新先锋,特高压直流套管解我国特高压发展瓶颈难题,“水煮煤”攻关国家能源困局。

深厚严谨、笃实苦干、饮水思源,这种独具的精神品质在今日的交大代代相传、脉络清晰。当蒋庄德院士站上何梁何利领奖台,他引以为豪的是自己身处走出六位院士的机械学科;当满头白发的马知恩教授加班加点又赶往下一个青年教师的课堂,他心里感念的是恩师张鸿一生对教学建设的心血倾注;当新晋院士何雅玲从恩师陶文铨院士手中接过国家级教学名师的火炬,热工教研室成为西安交大“立德树人”的一个典型缩影。

站在新甲子的起点,新一代交大人发出“扎根西部、服务国家、世界一流”的铿锵誓言。

向西再挺进,在陕西省西咸新区布局建设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精准对接社会发展与主导产业发展需求,为区域及国家创新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向西再高歌,首倡“丝绸之路大学联盟”,集丝路沿线大学优质科教资源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现。

“国家的发展目标就是西安交大的责任担当,把西安交大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是党和国家的坚定意志,也是百年交大肩负的历史责任。”学校党委书记张迈曾展望学校的未来:“牢记使命、攻坚克难,在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好服务、作出更大贡献的进程中,朝着世界一流的目标坚定前进,让”西迁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绽放出更加熠熠夺目的光彩。”

文章链接:http://esb2.sxdaily.com.cn/sxrb/20160329/html/page_03_content_001.htm#

文字:通讯员 刘昱含 记者 吕扬
编辑:星 火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