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日本九州大学医学院期间的徐诵明(左一为徐诵明,右二为郭沫若)
徐诵明(1890——1991),浙江新昌人。1907年赴日求学,结识章太炎并入同盟会,和郭沫若等组织夏社,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8年在日本九州大学医学院毕业,留校从事病理学研究1年。1919年8月任北京医学专门学校病理学教授,在中国最早开讲病理学。1926年参加北伐,1928年11月起历任国立北平大学医学院院长(1928—1932)、国立北平大学代校长(1932—1939)、国立西安临大和西北联大常委(西安,汉中1937—1939)、国民政府教育部医学教育委员会常委(重庆1939—1944)、国立同济大学校长(四川李庄,宜宾 1944——1946)和沈阳医学院院长(1946—1948)。
徐诵明在北平工作18年,培养大批学生,聘用大批教授,成立“平大医院”,在校内外具有广泛影响。抗战前夕的北平大学由女子文理学院、医学院、工学院、法商学院、农学院组成,综合师资力量在京最为雄厚。
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不断南侵、蚕食华北领土,徐诵明坚决反对华北自治。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后,在强敌压境、国家前途命运未卜之时,他率校西迁组建国立西安临时大学,和其它西迁、南迁高校一起,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抗战之中流砥柱。他前往南京晋谒国民政府高层,和西安各界积极协作,共商迁校、建校大计。西安临大期间,徐诵明作为合校后的常委之一,倾心校址选定、学校教务、师生生活。为躲避日机轰炸西安,他被推任大队长,带领全校1千多名师生及眷属徒步翻越秦岭,抵达汉中,亲自勘察选定各学院校舍,保证教学开展。
担任西北联合大学常委的徐诵明
西北联大1938年5月2日在城固举办开学典礼,他在训词中指出“在抗战期间,最高学府学生应如何救国?不一定非拿枪杆到前线去才是救国,我们在后方研究科学增强抗战的力量,也一样是救国”。他往西安面见蒋鼎文和中央军校第七分校长官,商妥长期租用该分校前已勘定之城固校舍;冒险从陇海铁路乘车前往汉口,面谒教育部部长陈立夫等人,确立西北联大在西北的长期发展;向教育部要求补充迁移、蜡烛、教学和贫困生救助经费。他出席第三次全国教育会议,向上建言献策,在校积极决策,改善办学条件,推进导师制,向师生进行全国抗战形势宣讲,增强师生教育抗战信心。
由于教育部长陈立夫排除异己、迫害进步师生,迫使徐诵明、李蒸提出辞职,西北联大解体,徐诵明辞任国立西北医学院院长后被迫离开陕西。
他作为医学界唯一人选,于1943年5月当选中国最高学术审议机构——教育部学术审议委员会第二届委员。主政同济大学时,扩大办学规模,完成抗战胜利复校上海之举。
徐诵明以其爱国激情、学界声望和艰苦工作,对中国高等教育抗战发挥重要引领作用,对中国高等教育战后发展贡献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