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倩,文治书院法学复合51班学生,现任法复51班长,曾获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学生等荣誉称号,连续获得思源奖学金。大三上学期赴台北大学交流,现保研至西安交大法学院。
慎思明辩,勇于攀登
作为思辩学社成员,廖倩代表交大辩论队参加过很多比赛。辩论对知识体系和逻辑思维的要求很高,因此廖倩经历了一整年高强度的训练,让她坚持下来的,除了对思辩精神的追求,还有贯穿始终的乐观主义。“只要坚持得够久,付出得够多,就一定会有收获,道理这么显而易见,我有什么理由不继续下去呢?” 今年五一假期,她带领小队员们赴成都开展思辩学社一年一度的“Debate Trip”活动,和成都的高校辩论队切磋交流。此活动让更多学校了解了交大辩论队,也让“慎思,明辩,笃学”的精神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发扬。
去年2月,她和法学院的同学参加了jessup国际模拟法庭比赛。8月,她和机械学院的同学们参加了中美创客大赛,获得分赛区一等奖和决赛三等奖。今年2月,她又代表交大参加了由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举办的首届“贸仲杯国际投资仲裁赛”并获得二等奖。在准备模拟法庭比赛时,全英的文书让廖倩感到头大,所幸乐观主义让廖倩迈出了尝试的脚步,也让她坚持了下来。“先不管能不能做到最好,反正做肯定比不做好”。
热爱阅读,勤于思考
很多人对廖倩的印象里都有“爱读书”这一项。每年伊始,她会给自己拟一个门类齐全的书单,然后制定自己的读书计划,并且严格执行。她的书单里不仅有专业的法学书籍,也有很多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和人类学方面的书籍,还有一些比较轻松的自传和小说。读完书后,她会按照自己独特的方式做归纳总结。长时间下来,不管是纸质还是电子的笔记都积累了不少。“读书帮助我更了解我们的世界,也给我很多学习和生活上的指引。”
除了阅读,她还喜欢听各类学术报告和讲座。她认为建立一个全面的知识体系是很有必要的,而一场报告可以让她最迅速地了解一个学科,并对其产生兴趣。大二时,著名刑法学家苏力教授来到交大做了一场关于“问题意识”的讲座,这场座无虚席的讲座让廖倩对刑法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之后的小学期课堂上,她以“当今中国的死刑存废问题”为题作了结课报告,得到老师和同学的一致认可,其中便引用了苏力教授的观点。在台湾交换时,她几乎每周都会去听一场讲座,“你不仅要听不同的声音,还要懂得辨别这些声音。一些声音让我更加信任我们的政府,可以说是某种程度上的制度自信。”
热心实践,乐于助人
有一段时间,廖倩的生活被志愿活动排得满满当当。作为英仔爱心社成员的她,周末不是坐两个小时公交去蓝田县民生希望中学给那里的初中学生辅导功课,就是穿着红马甲在陕西省历史博物馆里做志愿讲解员。这些努力看起来微不足道,但能让她感到自己是一个可以发挥影响的人。“我希望我能让那些孩子相信知识可以改变一个人,也希望每个来到历史博物馆的人都为我们的文明感到骄傲。”
她还活跃于校园内的活动中。2018年法学院十周年院庆,她和小伙伴们是志愿者,既做幕后筹备,也做幕前接待,常常忙到晚上12点过后。等到正式开幕式那一天,把最后一位嘉宾送到座位上,听到掌声响起,她们累得坐在台阶上,也顾不上还穿着正装。“通过这些活动,我能和更多人建立联系,从而成为一个更加完整的人。”
廖倩将在交大继续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提到未来的生活,她说,导师非常耐心负责,师兄师姐们也亲切友好,暂时想不到会有什么困难。她的朋友们很少见她传递负能量,这并不是因为廖倩感受不到负能量,而是因为她认为所有负能量都是可以化解的。乐观主义让她永远充满能量,她就是这样,践行着自己的乐观主义精神,还感染着身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