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得苦功夫,方得真学问。选择读博,需要信念,需要知识,需要本领。成为标兵贵在勤奋、贵在钻研、贵在有恒。交大有这样一群年轻人,勇做走在知识探究、科研探索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他们用坚定的信念、优秀的品德、丰富的知识、过人的本领,生活在交大,奉献在交大、建设在交大,闪耀在交大。
“扎根交大,八年铸剑”的交大土著——许鑫
来自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许鑫,是土生土长的交大人。自2007年的夏天,他满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交大,就在这个地方扎根,到现在已经八年了。他从一个遨游在题海的高中生,成长为一名奋战在科研第一线的博士研究生。在这八年里,当他在学习和科研上遇到困难的时候,是和蔼可亲的老师们不厌其烦的指导他解决问题,当他感到自己知识贫乏的时候,就去钱学森图书馆和自习室充电,当他对未来产生迷茫的时候,是科学馆里来自全世界的科研大牛激励他的斗志,当他完成了一天的工作拖着疲惫的身躯来到宿舍的时候,温暖的宿舍让他安睡。如今,交大的一草一木都已经流进了他的血液,深入了他的骨髓,他的身上已经深深的刻下了交大的烙印。
秉承“崇尚科学,追求真理”之理学精神,他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不畏艰难,开拓向前。以求知细节为研究的动力,用创新批判增添人生的乐趣。许鑫平时的学习生活非常规律,白天做实验,晚上处理数据,一有空闲时间就翻阅文献,通过思考举一反三,以有所得。科研是一项长跑运动,为了更好的坚持并保有激情,许鑫会给自己设立阶段性目标,读懂一篇文献、完成一次实验、学会一个软件,每一件小事的成功,都为他的进取之路增添几分信心。
2013年,许鑫在国际性期刊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影响因子为14.385)上发表关于一维纳米能源材料的可控制备与性能优化的论文,这是西安交大首次在该期刊上发表文章。论文中,他们大胆质疑了当前最流行的填充CMK-3的策略,并且有理有据找出了这个方法的缺陷,创新性地提出了nanosheets-on-channel的结构去解决这些问题,最终得到了审稿人以及编辑的肯定。
不怕在自己的梦想里跌倒,只怕在别人的声音中迷失。事情虽细小,但活出了自己的风格,梦想虽普通,但被许鑫描绘的独一无二!
“仁心仁术,精诚合作”的马家军——段万星
将青春奉献给科学事业,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责任。“天道酬勤”是段万星的人生信条,他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终有一天自己会成为一名仁心仁术的合格医生。他目前已发表SCI论文2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3篇。他独立设计的博士课题“AMPK活化负性调控胰腺癌间质纤维化抑制胰腺癌进展的实验研究”更是在2014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资助。
谈到自己取得的成绩,他说最要感谢的是他们的马家军。段万星的导师马清涌教授长期从事胰腺癌方面的研究,给了他很大的帮助和支持,他所在的团队更是被称为“马家军”,合理的人员配备,让整个团队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执行力,相互配合,协同完成科研任务。在广泛阅读大量专业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他通过精读高档次SCI文献,与导师和同门交流,将课题计划细分,不断修正改进,制定详细的研究计划,定期总结实验成果,以取得突破性进展。攻读外科学学位博士研究生,除了科研思维及科研能力的训练,还要注重临床技能的培养。博士学习阶段,段万星2次参加临床实习工作,为期6个月,管理手术患者90余位。2014年3月至今,他作为志愿者参与到普通外科门诊手术中,协助上级医师完成门诊小手术80余例,受到一致好评。作为一名“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准医生,他刻苦钻研,精益求精,不断完善自己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技能,时刻把病人的健康和生命放在一切的首位,注重培养自己的医德。
陈安之的超级成功学也有提到:先为成功的人工作,再与成功的人合作,最后是让成功的人为你工作。从段万星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真正的团体应该是:优势上的互补,行动上的互动;顺境中的提醒,困难中的鼓励。成功的团队,合作共赢,可以造就成功的个人!
“自强不息,君子常进”的人生攀登者——常正实
电气工程专业的常正实是一名从西北贫困地区走出来的优秀博士研究生的代表。从河西学院到西北师范大学再到西安交通大学,他却用自己超于常人的努力,一步一个台阶,向人们展示了奋斗的重量。少年的经历造就了他吃苦耐劳、坚韧不拔、自强自立的性格,进而转化他为对科研工作的踏实执着、对学术完美的积极追求。实验室的无数个不眠之夜、富有激情的忘我工作、创造性的敏锐观察和思考、严谨的学术科研作风,换来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回报。常正实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发表重要学术论文20篇(其中SCI收录9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7项、学术会议邀请报告2次等。
常正实在博一阶段也曾有过“枯水期”,为了早点进入状态,他积极查阅研究方向的研究现状和进展,通过“实验规划→阅读文献→做实验→阅读文献→数据整理”这样一个反复过程,慢慢跻身于所研究领域。2012年开始,常正实开始在等离子体领域国际知名期刊J. Appl. Phys.和Phys. Plasmas担任自由审稿人,为了更好的进行科研,他主动学习使用Matlab、Origin进行数据分析,使用Visio、AutoCAD完成工程设计,如今他已经能够熟练运用这些必备科研工具。
未来,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勤奋和努力,在高校科研事业中有所成就。
把悲伤过尽,就会重见欢颜;把苦涩尝遍,就会自然回甘。有梦想,走一段夜路也无妨,常正实用他的经历告诉我们,坦然地面对人生沟壑,走过四季风霜,努力定会有回报!
“思考先行,立志科研”的“一休哥”——雍佳乐
他喜欢学校自由简单的氛围,科研已经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他喜欢自己科研时的状态,读博是他一早就跟自己的约定。在不断激励自己大步向前的同时,他安静的沉醉在科研和自我的默契相处中,希望能够在科研上再上一层楼,更上一层楼。
因为对电子专业的热爱和兴趣,雍佳乐在读研究生阶段,申请提前转博,立志从事科研事业。在进行飞秒激光微加工方面研究中,他荣获2014年第五届西安交通大学学术之星一等奖,2013-2014学年国家奖学金。以第一作者发表英文SCI论文11篇,累积影响因子达到41.56,共被引用76次。
雍佳乐从小就比其他孩子更有创新意识,喜欢动脑筋,因而实验思路往往更加广阔,每当他有新思路,会及时记录下来,再慢慢查找资料,仔细琢磨,如果有研究价值,甚至会设计新的实验。坚持阅读文献的习惯也助力他迅速提升个人能力,他会将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具有参考价值的文献打印整理,按类阅读。长此以往,他就拥有了自己的数据库,方便以后资料的再次查询。广泛的涉猎在拓宽他视野的同时,也给他的科研带来了更多的创新灵感,如何设计实验、如何捕捉实数据、如何整理结果、如何组织论文……这些问题都能在他的数据库中找到答案。
人生的秘诀,在于寻找一种最适合自己的速度,莫因疾进而不堪重荷,莫因迟缓而空耗生命。雍佳乐的生活节奏告诉我们,生活就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速度,才能忘记生命给我们的颠簸。
“骑行天下,以爱做伴”的科研能手——李国良
心血管内科学专业的李国良,专业学习成绩突出,发表SCI收录期刊获会议论文共计12篇。主持申请国家级、校级基金各一项,指导本科生完成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实验一项,多次参加国际会议,并在会议上进行科研报告。同时他热爱骑行,担任我校骑行天下俱乐部常委和雁塔校区负责人期间,他组织和参与了多次骑行活动,包括关中大环线骑行、环青海湖骑行、川藏线骑行、中国台湾骑行等。李国良称骑行历练了性格,丰富了人生。他热爱家庭,在交大他认识了自己的爱人张婧芸,他说和她在一起的生活是他能想到的最好的生活。硕士期间就走进婚姻的殿堂他,或多或少有了生活的压力。家庭的责任让他奋斗更有动力。有爱人在身边,他觉得一切皆有可能。
2014年他参加国际心脏病学预防与康复会议和第25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获得了优秀论文奖,从此激发了他的科研热情。他协助导师对参与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校级科研训练项目的本科生进行实验指导,培养学生基本的科研操作技能,并且主持申请国家级、校级基金各一项。这些成功背后,处处是厚积薄发的汗水和努力。除了和老师、同门交流学习,互联网也是他与外界沟通交流的便捷渠道。在阅读权威期刊文章时,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李国良就和作者取得联系,通过与这些顶级专家学者的互动,他的思维得到了很大的拓展。学校讲座是他另一种学习途径,利用交大提供的优渥条件,他和国际上的顶级专家学者建立联系,获得了包括课题研究方向的意见建议、在美国Lankenau医学中心学习交流甚至是以联合培养博士生前往法国巴黎Pitie-Salpetriere医院实习的机会。
骑行在路上,见识世界,俯视是为了体察;骑行在途中,认清自己,仰视是为了求索。而人生的要义,一是欣赏沿途的风景,二是抵达梦想的终点!
走进标兵生活,学习青春榜样,感怀交大精神,连续三期的优秀学生标兵报道暂告一段落,最后谨以一首诗歌为奋斗中的交大学子点赞。
有这样一群年轻人
从书生意气到挥斥方遒
他们是学习的领跑者
用辛勤和汗水收获累累硕果
他们是科研的钻研者
用创造挥洒属于青年的激情
他们是西迁精神的践行者
用坚守和梦想续写新的辉煌
有这样一群青年人
从骑行天下的梦想家
到厚积薄发的实干家
从忘我钻研的学术咖
到求知细节的创新咖
勤学明辨 慎思笃行
有这样一群交大人
严谨恭谦荡起科研的飞舟
先进是他们的个性
优秀是他们的习惯
只为求一等学问
志愿砺一等品行
春华秋实两甲子
交大青年以青春之我
共建一方青春交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