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老师讲课思路清晰,内容全面,能很好地引导我们并传授学习方法。”
“燕老师结合现实讲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道德和法律,平易近人,他对人生的理解深入全面,给我们不少启发。”
“燕老师言传身教,不仅教好了课,也净化学生的心灵!”
说起人文学院思政所燕连福老师,学生们总有说不完的话。
燕连福老师在授课
燕老师出生于1976年,在西安交大人文学院哲学系获得硕士学位后一边留校任教,一边攻读博士。思想政治理论课还有哲学课,一向是学生们眼中最枯燥的课程,学生们却都爱听燕老师的课。有学生说:“我一上燕老师的课就来精神。”多年来,燕老师讲授本科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中西哲学经典原著导读》、《现代西方哲学》等课程,授课反响很好,2012年他所带的三个大班的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打分都在96分以上。
老师如何受到学生的喜欢?燕老师总结有三点:教师个人魅力、教学投入度、课程创新度。“学生喜欢老师,不是因为你长得帅,也不是因为你学历高,而是因为你上课有激情,你对学生很投入”,“一门课程,只有你喜欢了,学生才会喜欢;只有你投入了,学生才会投入”,燕老师说,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先有一桶水,不是买来的一桶水,而是自己从井里打上来、品尝过、过滤过的一桶水。与教条式的灌输相比,他更喜欢把自己的学术观点、对时事的看法、对人生的体验引入课堂,并注重把科研成果向课程和教材转化,做好教学和科研的“双面手”。
在燕老师看来,教学和科研就像两只翅膀,缺一不可,要以科研带动教学,以教学促进科研。他全身心地把自己对生命的体悟告诉学生,与学生实现思想的碰撞;他把自己对学术观点的体悟与学生分享,得到学生真诚的回馈。他说,每个学生都是拿自己的生命世界与另一个美丽的生命世界在碰撞,他们希望得到认可,并产生自豪感、使命感。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燕老师喜欢把授课的过程当作一种情感碰撞和“移情”的过程。去年,燕老师带了5个大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他撇开教材,给同学们讲自己去西藏的体悟;讲到爱情这一课,他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爱情经历。教哲学和政治理论课十几年了,他坚持讲自己的体悟,不照搬他人的体悟;讲现实的活生生的东西,不去讲太久远、太抽象的东西,这样才能让学生接受,并产生更深的感受。他体悟到,政治理论课、哲学课都不能教条化地去讲,而是要“求新求趣求实、求真求善求美”。燕老师说,自己思考后教给学生的道理,也许他们会用一学期、甚至一生去思考。
学而优则教,教而有获,再去做研究,在燕老师看来,这是大学最有魅力的地方,这里可以自由的研究,自由地碰撞。学生问过他许多很好的问题,成为了他学术的切入点。他说,做科研就是与学生、与其他学者、与学术团体思想碰撞的过程。2010年以来,燕老师在国内哲学界顶尖级期刊《哲学研究》、《世界哲学》、《哲学动态》等杂志发表Cssci期刊论文13篇,2篇英文文章即将在美国重要期刊发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等各类课题10余项,出版著作两本,获得省级以上科研奖励7项。2012年5月,他获得“2008-2011年度陕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先进个人创新奖。”
哲学不是谋生的工具,而是关于人性的学问。作为哲学专业出身的老师,面对大一新生对学习哲学的困惑和迷茫,他讲述了自己的经历。一路学习哲学走来的他,非常能够体会同学们的感受。刚上大学时他害怕坐火车,聊天时别人一听说他是学哲学的,都会说他:你怎么学哲学啊,怎么找工作、养家糊口啊。现在不同了,坐火车、坐飞机时别人一听说他是学哲学的,都会投来羡慕的眼光,希望与他探讨许多问题的哲学解释。同学们听了燕老师的经历,无不豁然开朗。
哲学也是关于方法的艺术,燕老师也喜欢运用哲学观点开导学生。遇到找工作困难的学生,遇到与自己谈论死亡问题的学生,燕老师都不急于马上扭转他们的情绪和思想,而是循循善诱,给他们讲哲学道理,打动他们,让他们从心里接受。面对学生与他讨论社会浮躁,如何适应和生存,燕老师并不正面回应,而是从金庸小说里的英雄人物讲起,告诉学生不应只看到浮躁的一面,而应该看到积极的方面。他告诉学生,中国伦理学的精髓是示范二字,学习哲学的人要起到示范作用,维护学术净土,传递正能量,做有责任感的人。
燕老师就是这样一个认真的人,认真地学习、工作,认真地做学问、生活,作为老师他身体力行,他说老师不能成为一个愤青,而是要静心体悟,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