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种——标兵理想
建国70余年,中国在一片废墟上建立起完整的产业链,但仍有一些关键领域被西方“卡脖子”,尤其是工业母机和设计软件、发动机、芯片这三大领域。近年来,华为先后在GMS和芯片领域被断供,在欧洲市场遭受重挫,这深刻警醒我们,必须在关键技术领域拥有自主研发的能力,杜绝“造不如买”的观念。
作为通信专业的一名博士生,我希望毕业后能够加入民族企业,在历史洪流面前,个人的作用或许微弱,但我始终心怀赤诚,希望能为祖国复兴尽绵薄之力。
夏耘——标兵奋斗
我本科就读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前往法国接受为期两年的通用工程师培养后,保研至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因本科与研究生专业不同,我在通信领域基础相对薄弱,为此,我通过自学、旁听、阅读综述文章等多种方式弥补不足,积累了数百页笔记。这些笔记帮助我夯实专业基础,也保障了后续科研的顺利开展。
科研是一个“翻山越岭”的过程,有些“山头”比较容易翻越,有些则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甚至可能有“落石”将自己从半山腰砸下。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征服一座“山头”并不意味着终结,而是下一次攀登的开始。只有保持热忱,夯实基础,才不会在绵延不绝的“山峰”中迷失方向。
在我自己“翻山越岭”的过程中,不是没有“山头”让我望而生畏,也不是没有“峰峦”让我跌落山脚,但我从不轻言放弃,一次次低落消沉又一次次奋起。攀登不一定能到达顶峰,但是不攀登一定不能到达顶峰,这是一直以来支撑我的信念。
秋实——标兵成就
学术科研方面,发表论文多篇,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学校前沿项目。
荣誉奖励方面:2019、2020年获博士生国家奖学金;2019年获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总决赛二等奖;2018年获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A类二等奖。
冬语——标兵分享
指路明灯——致殷勤业和张渭乐老师 硕博阶段,我的两位指导老师分别为殷勤业教授与张渭乐教授。
殷老师酷爱钻研,被誉为“琢磨先生”。他在信号处理领域造诣极高,始终追求理论联系实际。他一直坚持上好课是老师的本分,即便站了一辈子讲台也依然认真备课。殷老师还非常关心学生,他的高风亮节,令我永生难忘。
张渭乐老师则带我走进科研大门,在学术“跋山涉水”过程中,我曾畏惧“山高水长”而不敢出发,也会忧惧“道阻且艰”而想要放弃,但最终,都因张老师的鼓励坚持下来,我的进步,离不开张老师的耐心辅导。
相互扶持——致冯运琪和孟越师姐 冯运琪是我同级的博士生,孟越是高我一届的师姐,我们有共同的指导老师,也是并肩作战的伙伴。 科研路上,我与冯运琪一道成长,我们常一起讨论问题,帮对方查找资料、推导公式、校对文字……读博路漫漫,有人互相扶持,方能走得更远。孟越师姐则在生活上给我诸多关怀,在我消极、悲观、信心不足时,她用开朗和坚韧,点燃我乐观和希望的火炬,在整个标兵申请过程中,师姐都是我的幕后军师。千金易得,如冯运琪和孟越师姐这般的良师益友难求。
专注踏实——致交大的师弟师妹们 2015年读研,6年的研究生生活让我感触良多,最想跟交大师弟师妹分享两点体会:第一,迷茫时多做事。在人生不同阶段感到迷茫,是很正常的现象,如果能理清自己想要什么、应该怎么做,自然是最好的,但如果暂时想不清楚,也不要放任迷茫淹没自己,认真踏实,做好当下的事情,努力自然会给你回报。第二,勇于开始。我们在做事情之前,固然要评估其难度,但不要被困难所吓倒。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很多路,走着走着就通了,很多事,做着做着就成了。
我和我的交大
交大十年,给我留下许多难忘的回忆。奔赴法国交流学习之前,为我们授课的法语系老师与接受培训的同学一起到东花园合影留念,那天晴朗无云,阳光正好。在西一楼,我结识了冯运琪、王惠亮和麻妍梅,我们在数不清的时光中一起科研、吃饭、郊游,颇有校园版“老友记”的感觉。
随着交大再次“西迁”至创新港,我也离开兴庆校区,来到渭水之滨。黄浦江涛声犹在,晨钟暮鼓余音不息,腾飞塔前欢送同学毕业,涵英楼下喜迎新生到来,交大见证了我的成长,我也见证了交大十年的变迁。身在交大,总会模糊了历史与时空的边界;身在交大,我们不仅接受过往的洗礼,也在感受时代的脉搏。
眺望向更远的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教导我们,要抓住新时代新机遇,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在新征程上创造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历史功绩。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代的信息网络建设将为智慧城市、远程医疗、VR、自动驾驶等场景提供支撑,催生新的经济繁荣。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而奋斗,是华夏青年肩上的担承,能为此尽一份绵薄之力,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