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及其就业情况犹如一面镜子,能映射出一所大学的办学特色及其文化理念。在风云激荡的清末民初,作为我国创办最早的高等学堂和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先驱,我校培养的高等人才队伍及其就业情况,尤能说明这一问题。
1896年南洋公学创立,随后开办师范院、外院和中院,为上院准备新学师资及生源。1906年我校初办专科(商务专科,两年制),正式培养高等人才。1907年商务专科首届13名学生毕业,我校开始有高等毕业生。到1921年正式组建交通大学,前后14年,共毕业有331人,年均24人。其中商科仅一届,有13人;土木科(原铁路科)177人,电机科111人。从规模上看,我校高等人才毕业生规模较小,不过,此现象较为普遍,当时工科高校数量少,招生规模也小,如北洋大学工科在民国前毕业学生不足40人。其根本原因在于当时我国中等教育正处发轫阶段,教学质量普遍较低,优质生源严重不足。而我校要求极高(素有“百里挑一”传统),宁缺勿滥,1917年电机科仅招7人。就中等教育水平较高的上海来说,“名为中学者不下十所,但能与我校直接升班者,不过南洋中学一所,然其程度已觉较低。”再者,我校重实业,对于数理化等基础课程和实习环节要求颇高,不少学生难以完成学业。据不完全统计,此期间,我校两工科的毕业率不足60%,“不患无业,但患毕业”成我校学生的真实写照。
组建交通大学前,我校高等毕业生大致有两种趋向,一由我校公派或自费,或考取清华庚款、各省官费赴国外留学,此为主流。据不完全统计,该时期我校留学生有231人,占毕业生总数的70%。其中,“民国前以赴英国攻读学位为主,其后转为赴美入厂实习”。该特点显然与我校办学理念密切相关,我校发展借鉴美国知名工科大学章程,较为重视西(中)文,专业基础要求严,注重实习训练,与美式高等教育比较接近,方便进入美国著名大学就读研究院或入美国电气类著名公司实习。
二是就职于所属主管部门或其他实业公司。民国前,我校毕业生凡经邮传部统一考试合格者,可尽遣邮传部调用。民国后,统一考试调配政策取消,我校因隶属交通部,毕业生由其推荐至铁路局实习,后被选充为工程师或职工;另有部分就职于政府部门,或其他实业公司。一战后,国内交通事业与民族企业发展迅猛,我校毕业生出现供不应求,“无生可派”的局面。此情况更易理解,我校系交通部直属,凡交通事业部门需才我校毕业生乃为首选;我校创办十余年,办学水平高,社会声誉好,校友广布,均为毕业生就业之重要资源。此外,我校专业基础好,实践水平高,能适应不同行业就业。值得一提的是,1918年,我校为服务学生就业指导,还成立了学生就业部。
参考文献:《交通大学校史》(1896-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