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主页新闻>正文
主页新闻

【2020我们毕业了】一次特别的“云答辩”

来源:交大新闻网 日期:2020-06-11 15:19 浏览量:

因为一场疫情,让一部分毕业生体验了一种全新的答辩方式——云答辩。毕业答辩不再是以往的面对面,而是通过线上交流。虽然方式变了,但每个人对毕业答辩的严谨认真却一如既往。

准备更精心

虽然时隔三个多月,但回忆起今年2月14日下午的那场“云答辩”,西安交大管理学院2014级博士毕业生封华依然记忆犹新。封华师从管理学院田高良教授和香港城市大学商学院官玉燕副教授,论文主题是《关于企业风险承担行为对其股价信息效率和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是学校第一个采用线上方式进行博士毕业论文答辩的学生。

在封华看来“云答辩”并不轻松,因为要考虑视频、音频传输信号稳定性等技术问题,反而需要更加精心充分的准备。2月4日接到答辩通知时,距正式答辩只有10天的准备时间,还要联系大陆和香港两边的答辩专家,时间紧张。为保证答辩顺利进行,封华在协助完成线上答辩软件安装注册的同时,还专门下载好安装包,把安装注册使用流程逐一写好发给答辩评委。他提前对答辩讲解进行了录音,以防视频答辩效果不好时,能及时把录音发给各位专家。

答辩过程中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封华的答辩是全英文的,答辩开始1分钟的时候,因为信号不好听不清,香港专家突然叫停,这让本就紧张的封华有点手足无措,好在自己前期进行了充分准备,短暂的慌乱后很快沉静下来。他一边耐心调试,一边准备随时继续论文的陈述。经过两小时的答辩后,封华顺利通过。

与封华一样,西安交大材料学院2014级博士生王怡然也做了充分准备,“我论文主题是《关于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界面调控及摩擦学性能方面的研究》,由于部分内容需要现场演示,如何将研究内容与成果通过视频直播的方式最完整透彻地展现给评委,是我考虑的重点。”为此王怡然针对线上答辩的特点修改了PPT,在创新点、关键研究结果等关键信息处特别加强,还为视频答辩专门准备了答辩解说词。除了答辩使用电脑之外,他还准备了备用电脑和iPad,以防掉线后能立即用备用设备继续答辩。

审核更严格

“线上答辩和线下答辩在流程上没有任何不同,各位评审严格把控答辩质量,提问、回避和宣读决议等各个环节一个不拉。”说起答辩感受,封华说。

王怡然也有着相同的感受。王怡然的毕业答辩时间4月8日,刚好是母校的生日。他坦言最初收到线上答辩通知的时候有些担心,担心网络延迟、掉线,专家对答辩软件的使用不熟练等等,但是这些担心并没有发生,师生在答辩前进行了多次调试和使用练习,还配备了备用电脑,“就是线下换成了线上而已,最终答辩非常顺利,未出现一次卡顿、掉线现象,流畅度与线下答辩一致。而且整个学术氛围非常庄重,讨论得很热烈,我刚开始还有些紧张,但慢慢就沉浸在答辩过程中了。一些我没想到的细节也被老师提了出来,让我的文章得到了更严谨的补充。”

在西安交大电气学院博士生田莫帆看来,线上答辩虽然没有面对面那么直观,但却有一个优点,就是老师对PPT展示的内容更加专注,所以会把关到更多的细节,“我在PPT里有一个下角标标注时没有用正体,都被指了出来。”田莫帆说。

指导更耐心

突如其来的疫情虽然改变了毕业生的毕业答辩方式,但在他们看来,浓浓的师生情并没有被阻隔。在“云”的另一端,老师的关心和指导一如既往。

4月26日晚上6时,此刻天已经黑了,西安交大经金学院2018级硕士毕业生王鹏还在“云端”紧张地进行着论文答辩。“我们一组答辩12位同学,老师们特别严谨负责,对每个同学都认真进行了指导,最后一名同学指导结束天都黑了。”王鹏回忆说。

王怡然分外感谢导师高义民教授的耐心指导,“线上答辩前我特别担心答辩PPT讲解得不够清楚准确,创新点不够突出。高老师不厌其烦帮我看,给我指出问题,我的视频答辩才能这么顺利。”

封华则特别提到了导师田高良教授和学院教务杨宁老师的给力支持。“田老师在很短的时间内组织相关专家,确定了论文答辩委员会委员,并沟通好系统测试时间以及答辩时间;杨老师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困难,尽心尽力帮助我协调各部门安排,及时办理完成了论文答辩审批手续,并给予了我很多鼓励。正是有各方面的支持,才能让最终的答辩这么顺利。”

西安交大电信学部2017级硕士毕业生王昕本以为自己毕业答辩要在线上进行了,不过因为自己的答辩时间较晚,因此得以在线下进行。在他看来,线上答辩有一个显著优点,就是不受地域限制,能邀请全国各地的老师参与评审,强化了督导的效率与水平,有助于提高学生论文的质量。“无论线上线下,老师的耐心是一致的。”王昕告诉记者,导师高静怀教授组织了团队的所有教师一起对自己的预答辩进行了把关和修改,让自己答辩时信心十足。

说起未来,这群年轻人已经做好了准备。封华说:“我会把博士毕业当作新的起点,无论最终是学术工作还是实务工作,都会做到问心无愧。”王怡然已入选西安交大“青年优秀人才计划”,作为即将迈入科研岗位的青年人,他表示在工作岗位上将主动出击,积极作为。王昕将在华为开启新的人生旅程,他期待自己能为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奉献一份力量。

文字:通讯社(创新港) 林泳淇
编辑:朱凡煜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