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地践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坚定地贯彻扎根西部、服务国家、世界一流的办学定位,落实“四个服务”的办学方向,进一步突出“三个面向”,丰富人才培养内涵,提升人才培养质量,6月4日下午, “十四五”人才培养理念、模式和内涵改革创新专项调研座谈会在主楼第二会议室召开,管晓宏院士、国家教学名师冯博琴出席会议,20余位专家、教师代表、职能负责人及学生代表参加会议。郑庆华副校长主持会议。
郑庆华介绍了“十四五”人才培养规划系列调研的背景。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正在酝酿新一轮的重大变革,当前学校正全面推进“十四五”规划,为顺应未来高等教育变革三大趋势,实现“一个使命,两个习惯,三个特点,四个跨越”的人才培养目标,郑庆华提出了人才培养规划十大问题,并组织本科生院面向C9+4高校和海外名校开展了充分的前期调研与分析。他希望,与会专家能够围绕人才培养理念模式和改革内涵展开深入讨论。
教务处副处长兰剑就C9+4本科人才培养理念、模式、内涵改革创新与质量提升调研情况作汇报。他详细介绍了C9+4高校的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和模式、“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育人理念及教学指标等人才培养的要素指标,并与哈佛大学、欧林工学院等7所国外知名高校进行了对比,指出国外知名高校的办学定位更加强调从全人类角度,对学生在行业领域的担当、贡献、领导才能及专业精神或科学家精神的培养,但普遍存在培养模式是否适应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等共性问题。他将人才培养理念、模式、内涵改革创新与质量提升拆分为“如何深刻理解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谁来培养人?”等11个具体问题,供与会专家探讨。
与会专家积极建言献策。管晓宏院士表示在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高等教育要面向未来,迎合科技发展趋势。同时大学文化基因和氛围对人才培养具有重要影响。要充分挖掘学校文化,发扬交大深厚的办学积淀,发挥校友影响力及学科影响力,让学校校训、家国情怀、民族担当、大学精神和文化等在教授学者们的言传身教中得以传承,让我校毕业生在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管理学院院长冯耕中表示,要高度重视学科交叉人才培养,贯彻落实全体学生学经管法,使学生能够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新媒体学院院长李明德以清华大学停招新媒体本科生为引,提出要处理好“学”与“术”、“宽”与“专”、“文”与“工”三对关系。理学院副院长李宏荣提出,要大力加强基础学科建设,优化师资结构,充分支撑优势优势工科的发展。机械学院梅雪松教授建议打破学院壁垒,探索本科生院直接管系的机制促进专业交叉融合。电信学部王文杰教授指出应充分发挥教师评价指挥棒的作用,破除五唯,建立健全考核和评价制度,促使教师履行教书育人责任。学生代表刘泽慧提出可利用新媒体的信息手段对教师进行宣传,加强学生对老师的认识,推动“四个一百”育人行动落实。同时可以在体育课程改革中发挥榜样力量,利用体育社团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冯博琴教授提出要加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重视对学生爱国报国理想信念的教育,增强广大教师的使命感,引导教师上好课程,编好教材,落实责任,做好传承。
郑庆华在总结发言中指出,培养好的人才是大学的共同目标和追求,好的生源、好的教师、优秀的人才培养体系、完善的管理评价制度是一所好大学的基本要素。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然而,当前中国的德智体美劳教育在各阶段并未实现同步并举,仍处于割裂状态。他强调,一是要系统设计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知识体系。二是要牢牢抓住教师在立德树人中的关键作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师教学能力培养。三是要遵循分类管理和因材施教的原则,通过让学生自由选择课程、选择授课教师推动因材施教的实现。最后,他提出学生发展不仅要强调个性化培养,还要注重学生的集体意识,加强同龄人间的交流和竞争。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主动研究学习教育理论,深刻理解教育内涵和教育逻辑,才能做好高等教育的顶层设计和执行。
人才培养模式集中体现了一所高等学校的教育思想及教育观念。学校“十四五”人才培养理念、模式和内涵建设应紧紧围绕“四个服务”“三个面向”培养内涵,加强人才培养改革创新,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和内涵,推动我校人才培养的全方位综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