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经济与金融学院教师高蓓、李成和金禾经济研究中心教师陈晓东的论文《银行产权异质性、影子银行与货币政策有效性》在国内顶级经济学期刊《经济研究》2020年第4期发表。论文首次系统分析了影子银行在不同发展阶段通过银行信贷渠道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问题。
研究团队通过理论建模和实证检验发现:当金融市场不存在影子银行时,股份制银行对货币政策调控的敏感性高于国有银行,主要源于两类银行的股东构成不同,高管任命和考核机制迥异;为了规避监管约束,金融市场催生出影子银行,隐性放松了银行贷款条件,导致货币政策有效性下降。但影子银行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差异性,发展初期对贷款替代率较高,资金60%以上进入实体经济,对经济的边际贡献显著,其中,股份制银行的贷款替代尤为突出。此时,影子银行虽削弱了货币政策有效性,但也缓解了强硬政策“一刀切”迫使银行抽资断贷对经济的损伤;伴随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加强,部分资金转向“同业”,此时影子银行对经济的贡献降低,但资金涌入资本市场推高了资产价格泡沫,积聚了大量金融风险。
本研究的政策含义在于提出对于影子银行的发展不可因噎废食,既要发挥其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又要锁住其对金融风险的负面影响。针对影子银行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多数研究认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是重要且必要的,但从监管加强后影子银行的发展脉络可以看出,监管并不是解决风险问题的最佳良药,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不当监管不但不能降低风险,反而可能刺激风险加剧。因此,与单一加强监管相比,持续深入的金融改革才是彻底化解金融风险、解决影子银行问题的根本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