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唐山高新区与西安交通大学项目签约仪式在古城西安举行。巷道形变检测装置设计、基于FPGA的激光轮廓中心线提取算法、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外观设计等6个项目签约,彰显了高新区与西安交大政产学研合作的新成果。
近一年来,双方已推进15个对接项目转移落地,组织各类对接活动20余次,带动高新区30多家企业实现技术提升,完成了超过100人的专业培训。
为了建设政产学研“新平台”,不断提升创新驱动能力,2018年8月,唐山高新区主要负责同志率企业代表团赴西安交大参观考察,并就机器人产业发展专程拜访我国自动控制领域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南宁。郑南宁院士对机器人产业发展提出了方向性建议,并向代表团展示了西安交大机械制造系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和视觉信息国家工程实验室先进的技术成果。这些带给代表团极大的启发和触动。随后,高新区与西安交大就合作发展开展了多轮互访。
作为我国知名“双一流”高等学府的西安交大,创造了百余项国内外科学研究领域的“第一”,其动力工程、电气工程专业在全国高校与清华大学并列第一,在抢占科研制高点方面发挥了引领作用。而唐山高新区是唐山市唯一一家国家级高新区,在机器人、高端装备和应急装备制造等领域发展迅速,在细分行业创造了40多项全国第一,其中特种机器人、焊接机器人、超声测流、机车检测等产业的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均超过60%。双方产业发展和研究方向接近,契合度很高。建立一个互利合作的政产学研的新平台是政府期望、企业渴望、高校盼望。
2018年10月19日,双方签署合作协议,在高新区成立西安交大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唐山分中心,重点推进机器人、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领域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高校拥有大批的人才、智力、成果等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这些资源、要素要想走出校门转化为生产力,非常重要的一点是靠产学研合作与成果转化机制的推进。”西安交通大学空间视觉联合实验室傅哲主任表示。
在充分合作的基础上,如何打造充满活力的“新品牌”成为双方共同探讨的重要课题。坚持问题导向,瞄准国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的需求做研究,西安交大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始终坚持求是创新,问诊把脉开良方,既紧扣西安交大的优势方向,又聚焦高新区乃至唐山市企业发展的难点热点,使政府与高校同频共振、同向发力,从而使这一政产学研新平台能够立得住、叫得响、走得远。2018年11月,西安交大10余位专家汇聚渤海之滨,把脉高新区产业和发展需求。
双方合作成果不断涌现。短短一年,已有35个重点项目对接,涵盖高端装备制造、机器人、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多个领域。15个对接项目实现转移落地,其中,今年3月,智明科技与西安交大电信学部教授就水下探测ROV样机研制签约,为企业水下机器人研发生产提供技术支撑;5月,英莱科技与西安交大软件学专家就三维定姿系统项目签约,大幅度提高焊接机器人识别方位定姿精度。目前,地下电缆在线监测、石墨烯加热膜技术和石墨烯储能材料、微光成像、复杂齿轮三坐标测量分析技术等多个项目正在积极推进中。
同时,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征求意见座谈会上企业提出的意见建议,高新区管委会和转移中心又组织了高校教授唐山行、唐山企业家交大行等对接活动,为企业和高校搭建了直接沟通交流平台。其中,西安交大智能网络与网络安全重点实验室及大数据算法与分析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负责人秦涛教授已为区内企业培训网络安全管理员50多名。
2019年11月6日,省政府与西安交大签署进一步加强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加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提升河北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水平、强化互联网信息技术运用等方面,不断拓展合作范围、提升合作水平。
为了建成全省科技创新的“风向标”,高新区和西安交大转移中心就如何在深化合作中进一步走深走远开始谋划。首先,瞄准经济发展的重要需求,强化特色人才培养和高质量服务社会的协同与互动,建立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端智库。其次,开放式运行,对接西安高校联盟,使西安的高校资源全部实现与唐山和高新区的对接,构建协同创新的新模式。同时,借力借脑借智,成立政产学研联盟,抢占技术、标准、产业和应用的制高点,建成聚财引智的“蓄水池”,科教融合、成果转化的“金摇篮”。
原文刊载于2019年11月22日《河北日报》15版
报道链接:http://hbrb.hebnews.cn/pc/paper/c/201911/22/c154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