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日,中国(陕西)省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陕西自贸试验区”)正式挂牌成立,作为国家第三批批复设立的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自贸试验区”),陕西省承担起落实中央关于更好发挥“一带一路”建设对西部大开发带动作用、加大西部地区门户城市开放力度以及打造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探索内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新模式的任务。
经过两年发展,陕西自贸试验区启动165项试点任务,落地实施155项,复制推广138项国务院、商务部推出的改革试点经验,形成制度创新案例262个。这些创新成绩的取得让自贸试验区内市场主体数量明显提升,经济外向度显著提高,陕西自贸试验区为陕西实现追赶超越、发展“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提供强劲的动力。
站在挂牌成立两周年的新起点上,为探寻陕西自贸试验区持续提升营商环境、发挥政策叠加效应的“陕西经验”,国际在线陕西频道对西安交通大学“一带一路”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院政府治理与创新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授朱正威进行专访。
转变思维推进制度创新
“不少人困惑,自贸试验区并没有政策,何来创新?其实自贸试验区是有政策的,因为自贸试验区要设立在开发区里,开发区本身是有政策的,自贸区要通过创新实验、先行先试,把这些分散的政策、经验归纳总结,进行推广、统筹与衔接,形成叠加效应,就是自贸试验区推进制度创新的任务。陕西自贸试验区想要不断深化改革,就既要紧抓当前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发展内容和国务院关于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的落地,又要注重制度创新的整体推进,这才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点。”朱正威表示。
在朱正威看来,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关键词不是“自由贸易”,而是“试验”,是在做开放环境下的压力测试。自贸试验区通过压力测试积累开放经验,倒逼地方政府改革,从而进一步解放市场主体,释放创新活力。所以中央一再强调,自贸试验区是制度创新的高地,而不是优惠政策的洼地。中国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主要目的是打造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制度创新的新高地,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创新体制机制,进行风险和压力测试,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因此陕西自贸试验区整体制度创新的推进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转变思维,强化顶层设计,增强改革的系统性、协调性,尤其要将已有的文化产业保税、高端制造、航空物流、贸易金融、科技教育、农业科技创新等与陕西省自贸区战略发展方向高度切合的政策进行统筹,在自贸试验区发展规划中产生合力。使各项改革举措相互配合、相得益彰,提高改革的整体效益。
向西向前打造优势平台
挂牌两年来,陕西省自由贸易试验区大力发展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走深走实。2019年陕西省政府工作报告在回顾2018年工作时,概述了“三个经济”的意义,同时,加快发展“三个经济”,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也被列入陕西2019年的重点工作。
“陕西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在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时就站上了向西开放的前沿位置,通过设立自贸试验区,建立有利于经济、金融、文化等方面合作交流的平台和机制,进一步以西安、陕西为支点辐射周边区域和相关地区,这与‘三个经济’发展十分契合。以中欧班列‘长安号’为例,2017年陕西自贸试验区挂牌的时候开行不到200列,到了2017年底就实现1100列,2018年更是达到了重载率、货运量和实载开行量全国第一。除了‘长安号’,陕西自贸试验区还开通至阿姆斯特丹、芝加哥、巴黎、罗马等国际(地区)航线,增加打造出‘空中丝绸之路’。公路、铁路、航空三位一体的立体化交通枢纽地位正在不断完善,并持续发挥作用。”谈到自贸试验区与三个经济的相互作用,朱正威如此表示。
有了全方位、立体化的交通枢纽,利于经济发展的资本、信息、人员、技术等要素就更加快速地集聚,这些要素能够为创新发展提供极大的促进和牵引作用。因此陕西自贸试验区在新的时代完全可以在发展“三个经济”的基础上将“一带一路”倡议、中央《关于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若干意见》《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结合起来,围绕国家赋予陕西自贸试验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和西部大开发的使命,通过搭建跨区域合作机制与平台、重点规划和推动各片区在面向“一带一路”化、硬科技发展与知识产权保护、特色金融服务、现代农业开发与贸易、文化创意与人文交流等领域的体制与政策创新,结合形成西北内陆地区独有、且具有可复制性的创新模式,成为向西开放的重要高地。
开放源头引入发展活水
按照解放思想、先行先试的思路,陕西自贸试验区自挂牌之日就积极展开各项创新,其中多项案例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例如,陕西省工商局、西咸新区和杨凌示范区的“微信办照”创新案例被国务院作为典型经验进行通报表扬,并向全国推广;杨凌示范区管委会“积极打造‘一带一路’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的经验和陕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西安海关“创新推进中欧班列发展,推动西向国际物流通道建设”的做法,被其他11个自贸区所在省市人民政府借鉴。
在朱正威看来,尽管陕西自贸试验区的创新成果数量不少,也有许多经验输出复制到全国,但是创新成果层次还有待提升、创新方向还不够聚焦。“77项创新案例中,超过50%的案例主要通过电子政务、‘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对行政审批方法和监管流程进行优化,是流程做法和技术手段上的改进;另有部分案例注重搭建跨国跨区合作平台、建设产业园区等,属于政策或公共服务上的创新;相对于上海自贸区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天津自贸区集成化行政执法监督体系、深圳蛇口实行“前港-中区-后城”综合开发模式等的改革探索,我们还缺乏‘首创性’的体制机制探索,创新案例的系统集成性与带动性还有待提升。陕西自贸试验区可以通过对标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等先行区域,学习其制度创新的做法。”朱正威说道。
“作为内陆自贸试验区,陕西可以向巴西马瑙斯自由贸易区学习,积极构建内陆型开放高地,依托自身的科技与文化资源、大力推进新型产业业态和可持续的发展模式、面向‘一带一路’推动广泛地国际人文合作交流,增强联通世界的门户效应。”朱正威表示。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伟大时刻,陕西自贸试验区也在成立2周年的重要节点站在了全新出发的起跑线上,相信通过持续的创新发展,陕西自贸试验区将不断推动形成高度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现代化的制度体系,输出更多“陕西经验”,完成国家交付的光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