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主页新闻>正文
主页新闻

【教改一线】西安交大电气学院创新式教学打造工程伦理“金课”

来源:交大新闻网 日期:2019-05-15 09:19 浏览量:

开栏语 名师名课名刊名著计划(简称“四名”计划)作为学术繁荣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三年来持续发力,育名师,建名课,出名刊名著,校园里“随处可见报告,转身遇见大师”,一批“金课”相继涌现,教育教学成果频出。即日起,主页开设【教改一线】栏目,聚焦“名师名课名刊名著”建设进展,深入挖掘宣传教育教学改革举措及成果,以舆论引导和新闻宣传推进对“名师名课名刊名著”的传承与创新,助力百花争艳、百家争鸣的校园文化氛围的形成。

2018年秋季学期,西安交大电气学院开设了一门新课叫做“工程伦理(五)”,授课对象为电气学院一年级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将“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电气工程师”作为贯穿性主题,将学术诚信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案例,创新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伦理意识和伦理责任感,在研讨中加深对工程伦理问题的思考。

工程呼唤伦理,研究人员应时刻保持对学术的尊重

2018年底,“工程伦理”一词被推上热搜,成为热议的“网红”名词,引发大众特别是高校人的深思,“工程”需要“伦理”?回想“基因编辑婴儿的诞生”以及屡屡发生的学术造假与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问题,致使他人权利受损,学术严谨性、真实性荡然无存,甚至阻碍了行业发展,深受世人唾弃。无规矩不成方圆,伦理作为无形之手,直接影响和规范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工程”呼唤“伦理”,工程伦理教育将直接影响工程科技人才的价值观,指引工程科技人才的行动方向。为此,在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提出的“思想政治正确,社会责任合格,理论方法扎实,技术应用过硬”的全面育人观的指导下,在教指委的大力推动下,全国高校陆续开设了“工程伦理”相关课程,填补了工程类伦理教学的空白。

西安交大电气学院“工程伦理”课程教学团队

2018年秋,由电气工程学院徐正红、孙安邦、石建稳、刘增四位教师组建的“工程伦理(五)”课程教学团队首批开设了学校的工程伦理系列课程。根据电气工程专业的特点和学术方向,教学团队经过深入思考,最终将“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电气工程师”作为课程的贯穿性主题,着力培养电气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伦理意识和伦理责任感,注重其思政水平、道德修养和学术操守的提高。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课程特别在第五章“工程师的职业伦理”中增加了“学术诚信”的教学内容,以国际与国内最新发生的学术不端案例对研究生进行教育和警示,站在学生角度分析讨论学术不端的起因、危害和避免学术不端的注意事项。

说起该部分内容设计的初衷,课程教师徐正红说:“学术问题必须是严肃与严谨的,我们有责任教育研究生们诚信科研,决不弄虚作假。通过对学术不端的案例分析与讨论,让学生明白抄袭、剽窃、伪造或者篡改数据等的行为不仅会对个人信誉产生影响,还会影响科研团队的声誉,甚至阻碍相关行业的发展。”

创新教学模式,打造工程伦理“金课”

在课程内容上精心设计,在教学方式上创新实践。围绕打造工程伦理“金课”的建设目标,教学团队引入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新型教育模式,构建活跃学生思维的主动引导式教学场景。具体是如何做的呢?

据介绍,在创新教学模式上,该课程共采取了“四招”:一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者,以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和成就感为驱动力,打造思维激发模式的交互式课堂;二是以递进问题促进学生逐步深入地思考,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三是立足“互联网+”的教学新格局,引入如MOOC和“雨课堂”等平台,为“学生自主学习+高效课堂”提供技术支撑;四是学以致用,无限扩张课堂教学外延,以教学知识点为链条,搭建融合课堂兴趣的场景教学,力争实现从传递知识到培养能力的教育变革。

32学时的课程分成通论和分论两部分。

通论部分12学时,采用大班授课的形式,主要介绍工程与伦理的基本概论,工程中的风险、安全与责任,工程中的价值、利益与公正,工程活动中的环境伦理及工程师的职业伦理等。通论重在知识学习,教师们在讲述的同时,注重将最新的事件案例引入其中,比如电影《我不是药神》的知识产权问题、西安地铁3号线电缆的质量问题、五星级酒店顾客信息泄密的信息安全问题等,将理论联系实际,引发学生对工程伦理问题的思考。

课程分组讨论

分论部分20学时,采用小班授课的模式,将学生分为8个小班,通过建立小班微信群来统一管理,四位教师每人负责一个主题,在各个小班轮流授课。分论部分重在研讨,采用案例引导、分组讨论与展示、辩论等多种形式,研讨内容涉及信息技术与大数据伦理问题、智能电网建设中的伦理问题、纳米材料的相关伦理问题、人工智能引发的伦理问题以及学术诚信等多个视角。

这样的研讨极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大家踊跃发言,课堂气氛活跃。在由学生自发组队的自选话题讨论课上,学生需要在前期查阅大量资料、分析其中的伦理问题、制作PPT,最终推选出代表在课堂上宣讲,其他组员随时补充。学生汇报的过程,教师和助教会现场拍摄发到班级微信群里,每次讨论课还会投票选出最佳小组,在互动中提升学生的成就感和学习热情。

学生讨论的成果展示及课下讨论后PPT分享

观看电影《永不妥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指导学生观看以工程建设污染为主题的电影,引导学生以撰写影评的形式,结合学过的理论知识分析其中涉及的伦理问题。在课程结束前,安排学生结合自己对工程伦理的理解分组拍摄微视频,寻找现实生活中涉及工程伦理的现象,分析其中的伦理原则,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微视频以电影发布会的展映形式播出,每个小组成员要集体登台亮相,参与感十足。

“微视频”新闻发布会

在这样的“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锻炼中,学生们实践能力大大提升,收获感满满。“非常锻炼人也非常警醒人,”硕8045班的李启明说,“这门课让我们辨是非、知对错,诚信做人做学术。”而在课前的资料搜集、自主讨论和PPT制作中,课堂上的汇报和工程伦理问题辩论中,李启明也深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也显著增强。

结课前庄严宣誓

“工程所系,社会福祉,人民安康!在我即将步入工程及相关领域的时刻,谨庄严宣誓恪守工程伦理和职业道德:公众安全,永在首位;履职专业,精益求精;言行一致,客观诚信;终生进取,建立功勋。”结课前,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庄重宣誓。

结课调查问卷显示,64.03%-79.45%的学生表示课程培养了自己的伦理意识,掌握了伦理规范,提高了伦理决策能力,走出单向技术思维的模式;66.01%的同学表示 表达、组织、沟通、交流及思辨能力都有不同程度提高。课程增强了学生对科研学术规范的认知和社会责任感,实现了课程“意识-规范-能力”三位一体的培养目标。

而一学期的课程也让教学团队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总结,“我们会针对学生的反馈意见逐一讨论,分析原因,与其它学院同一课程教师深入交流,不断改进教学,做真正 ‘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教育。”

文字:电气学院
编辑:星 火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