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主页新闻>正文
主页新闻

【123校庆】校友谈变化:一点一滴都是惊喜

来源:交大新闻网 日期:2019-04-10 09:54 浏览量:

四月樱花绽枝头。迎来123岁生日的西安交通大学,迎来了从世界各地回家的校友们。阔别母校多年,校园里每一点一滴的变化,都让他们惊喜、自豪。

环境更美了

校园越来越大,环境越来越美,是校友们最直观最深切的感受。

1989届机械制造专业马向臣校友记得当时学校南面是一片农村地,1989届电子工程系元件51班朱信华校友记得当时住的26舍基本已经到学校边缘了,南洋酒店则是一片麦田。看看如今的校园,“变化真大,学校往南面和西面拓展了很多,建筑也多了。”马向臣分外感慨。在这样美的环境中,朱信华希望同学们利用好环境和资源,将来为交大人增光添彩。

“现在的学生更有朝气和活力。”1989届医电51班周婕校友印象中的篮球场变成了如今的图书馆,各种新建筑目不暇接。1989届材料与工程系金相51班张智强校友用“巨大”一词形容变化。他说,当时材料学院就一栋小楼,基本没法和新材料大楼相比。金相52班张旭校友也有着同样的感受。“我们上学时可没这么多建筑,学校规模也没现在这么大。当时,钱学森图书馆的北楼刚刚建好,主楼、外文楼都还没有。我觉得学校一点一滴的变化,都能看出它的发展来。”张旭说。

“校园比以前美了。”说起变化,1989届信息与控制工程系无线电51班郭伟校友赞叹说,他记忆中校园里的一些卫生死角现在都没了。踢足球的泥土操场变成了今天的人工草坪,踢球时一遇刮风就尘土飞扬的场景,今天估计很少见到了。

设施更完善了

“我们当时八个人一个宿舍,宿舍里暖气空调卫生间都没有,冬天冻,夏天热。晚上10点灯就黑了,很少有通宵教室,也没有室内体育馆,现在是什么都有了。”谈起校园变化,1989届计算机系沈传文校友印象最深的,首先是生活条件的改善。他记得,当时去食堂的人特别多,要自己带着碗筷,站着吃,食堂没暖气,所以得抓紧时间,五分钟之内把饭吃完,要不然饭就凉了。而如今的食堂,“都是流水线作业,种类齐全,味道丰富,真不错。”1989届锻压专业的宋荣忠校友说。

除了生活条件的改善,学校也越来越重视文化建设。1989届机械制造专业戴修明校友看到学校多了西迁博物馆、秦腔博物馆以及四大发明广场、图书馆中的文化设施,很惊喜。当然,学校的教学、科研环境也更加“高大上”了。宋荣忠告诉记者,当时信息比较闭塞,获取知识的渠道就课堂、作业和图书馆。“现在通过网络媒体,信息获取渠道非常广泛,之前我到机械学院,看到现在都在搞智能制造、无人驾驶,这都是发展的大趋势。”

发展更好了

说起变化,让1989届软件52班校友颜宗福最感触的,是西迁精神的弘扬。“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对西安交大15位老教授的来信作出重要指示,西迁精神上升到国家层面,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学习西迁精神。”这一点戴修明也颇为自豪:“我们的老教授也去宣讲了,交大声音传播得越来越远,争取到的支持也越来越多。”

学校大力推动校地、校企合作,舞台越来越大,校友们看在眼里,喜在心上。1989届工程力学51班弯勇校友表示,以前老师们埋头于科研,现在跟社会和企业的合作越来越多,越来越紧密,能将更多的科研成果予以转化,跟时代接轨。颜宗福表示,校地合作的加强,对创业创新将产生很好的推动作用。

这次回到学校,1985届能动专业陈晞校友发现,学校的实力在逐步上升,这让她感到惊喜和欣慰。在她读书的时候,她所学的热力工程专业不是很景气,而她毕业时,热力工程的春天到了。“现在我们院系排名又上升到了第一位。”

而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的建设,是1989届管理工程系管理52班张斌校友眼中最惊喜的变化。“我近四年回来了四次,学校其他的变化都是点上的,而创新港是面上的,可以带动整个交大的提升。”张斌表示,创新港是一种办学理念的进步与创新。作为佛山市碧沃丰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斌一直想与母校进行产学研合作。如今有了创新港这个平台,相信一定能更好地合作。“创新的种子一定能在这里发芽。”

毕业多年,能源与动力工程核反应堆51班的黄敏刚校友始终保持着对母校的高度关注,母校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他的心。黄敏刚告诉记者,近年来,他看到了西迁精神在全国的传扬,看见了丝绸之路大学联盟的成立,还有创新港的拔地而起,“真的为母校的发展感到高兴,也对西安交大未来的发展充满期待。”

文字:通讯社 耿新 吕思泓 孙维茁 朱凡煜 刘子涵 史迪 欧欣萍 欧阳伊萱 刘紫怡
编辑:朱萍萍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