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源远流长。1952年学校建立马列主义教研室,开启了交通大学马列主义教学、研究与宣传的航程。1959年西安交通大学独立设置后,马列主义教学与研究非常活跃,集聚了一批学养深厚的马列主义教师,形成了很好的学术团队和优良传统。改革开放以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恢复发展阶段的各个重要节点上,学校都处于第一阵列。新时代以来,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和高度重视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不断取得新的成绩。
一、抓住时代机遇,不断实现重大突破
1955年决定交大西迁时,原交大马列主义教研室全体教师合影
1978年举办本科类马列主义师资班,1986年举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第二学士学位班。1980-1998年先后建设了自然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共党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政治经济学)、思想政治教育五个硕士点。1984年,学校是教育部设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12所高校之一。1999-2002年举办了四届高校“两课”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班。2006-2010年举办了五届高校辅导员硕士学位班。
2003年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2006年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2009年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流动站,同年按照教育部要求设置马克思主义学院。2012年在教育部组织的第三轮学科评估中位列前14%;其中,科学研究水平全国排名第10位;学位论文质量全国排名并列第1位;“代表性学术论文质量”全国排名第7位。在2016年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被评为A-学科,位列前10%。2017年3月获批全国第二批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二、汇聚优秀教师,形成人才培养的本硕博贯通机制
学院现有教师75人,其中国家、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工程专家各1名;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社科委委员1人;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3名;全国优秀科普专家1人;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影响力人物标兵1名,影响力人物3名,提名人物2人;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手1名;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青年择优资助4人;全国思想政治教育中青年杰出人才1人;陕西省级教学名师1名;陕西省“三秦人才”获得者6名;陕西省六个一批人才1名;陕西省优秀科普专家1人。多位教师获得省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创新先进个人、“师德标兵”等称号,在各类教学竞赛中获奖。
学院不断探索人才培养的模式,形成“本硕博贯通”的人才培养特色。发扬西安交大传统优势,举办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是C9高校中唯一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人才本硕博贯通培养的高校。学院积极利用理工科资源优势,提升研究生培养水平;在人才目标上,注重培养复合型人才;在招生规模上,增加研究生招生数量;在专业素养上,加强研究生读经典读原著;在学术交流上,鼓励学生参加马克思主义理论类学术论坛;在研究生管理上,稳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编撰《学科文献集》,将硕士、博士培养中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的研读落到实处。
2008-2018年马克思主义学院共招收学生553人,其中留学生6人,马原所招生87人,外马所招生5人,历史所招生17人,马发所招生47人,中马所招生168人,思政所招生162人。2018年的研究生招生中,全面落实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师资培养专项计划,招生数量位列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第一梯队。
三、推进平台建设,形成科学研究的工科特色、西部特色、红色特质
依托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央编译局-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实践研究基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协同创新中心、陕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陕西省高校德育研究中心、陕西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信息中心等基地平台,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和国家重大需求,凝练科研方向,凸显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工科特色、西部特色、红色特质,加强协同攻关和科研团队建设,促进标志性科研成果的产出。
2009至2018年,共获批国家级课题23项,省部级课题94项;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中央重要报纸发表理论文章100多篇,在权威期刊发表论文118篇;全国性科研获奖6项,省部级获奖25项。2018年实现国家重大项目的突破,刘儒教授团队的“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背景下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内涵研究”获2018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立项。王宏波教授领衔的教学成果“高校思政课‘三理贯通—三环相扣’的教学理念与实践模式”获2018年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社会工程评论》文辑、《中国力量》《延安精神及其当代价值》《四个自信》系列丛书出版。2018年,学院启动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列丛书工作,组织青年教师分专题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研究。
四、开展国际交流,实现留学生培养零的突破
制定《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出国交流办法》,资助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博士生出国参加学术会议、短期和长期出国访学。
加强与国外大学的合作交流。近年来,邀请德国、奥地利、新加坡、日本、韩国、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等10多名海外学者来校讲学。
利用“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优势,举办“中国改革与发展”硕士学位留学生班,招生工作实现历史性突破,目前来自埃及、吉尔吉斯斯坦、巴基斯坦的10多名学生在学院就读。
五、服务社会,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
大力推进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宣传,学院教师在校内外、省内外宣讲200余场,受众3万余人。马院“马列读书社”学生成员参加 “青春之我,微言中国”十九大精神微宣讲活动,走到田间地头,持续进行“微宣讲”活动,形成了良好效果。搭建新媒体平台,建立学院网站1个,微信公众号2个,开展多角度宣传。主动作为,报送各类舆情信息。学校是教育部社科中心舆情信息联络点,每年向教育部报送舆情信息10多篇。
积极支持西北高校马院的建设工作。签约支援西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天水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合作办好“西部高校马克思主义论坛”。与兰州大学、四川大学、西南大学共同发起成立“中国西部高校马克思主义论坛”,2017年在西南大学举办论坛,2018年在兰州大学举办论坛。
王宏波教授、郑冬芳教授参与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马克思主义大辞典》编撰工作,王宏波教授并接受了“世马会国内著名学者”专访。2018年,燕连福教授参与了中央重要文稿相关起草工作;陆卫明教授参与了中宣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文化发展目标和路径”专项课题研究与报告起草工作;刘儒教授带领研究团队先后赴陕西长武县、泾阳县和富平县,开展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工作。
面向未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将进一步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真学真懂真信真讲马克思主义,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抓好人才培养,抓好科学研究,抓好社会服务,建好马克思主义学科,进一步发挥好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