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节点上(二)
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40年来对实践的总结与深化,凝铸成了科学、系统的理论体系,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提供了深厚滋养;日益发展的哲学社会科学,也在改革开放中发挥了思想保证、智力支持的重要作用。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回顾改革开放40年伟大历史进程,深入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实践、中国成就、中国经验,本版特刊发西安交通大学部分学者撰写的一组文章,以飨读者。
深刻认识中国特色政府与市场的新型关系
刘儒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已经跨越整整40年非凡历程。40年改革历程,从最初提出完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改革目标的最终确立,实现了理论创新和实践飞跃。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这是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解决了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长期没有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纵观我国经济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历程,从理论到实践面临的一个关键性和核心性问题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意愿,领导人民进行伟大实践,推动理论创新,已经初步形成中国特色政府和市场的新型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特色政府与市场的新型关系作了明确阐述:“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又一重大推进。”
第一,始终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始终起决定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因此整个改革过程中从理论到实践需要回答的一个核心问题是政府还是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决定性作用。“进一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实际上就是要处理好在资源配置中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还是政府起决定性作用这个问题。”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史,尤其是我国40年经济体制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市场是实现资源配置最有效的形式和手段,任何国家或经济体,只要还是市场经济,市场就必然对资源配置发挥决定性作用,这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和本质特征。
第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仍然要坚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党和政府的积极作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不是起全部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配置资源仍然存在盲目性,我国根本经济制度和体制机制内在的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明显优势,以及我们作为后起的现代化国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承载着实现现代化,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这些都决定了我们在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必须在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和职能的同时,实施科学的宏观调控和有效的政府治理,坚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优势。
第三,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实现政府和市场作用的内在融合和相互补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互为补充的。” 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史,尤其是我国40年经济体制的实践也已充分证明:任何国家或经济体,只要还是市场经济,就必须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依法保护各类产权不受侵犯。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政府和市场的新型关系,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和市场作用的内在融合和相互补充,从理论到实践都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经济活力和创造力。习近平总书记旗帜鲜明地指出:“在功能定位上,明确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诋毁、弱化公有制经济和限制、排斥非公有制经济的言行都是极其错误的,非常有害的。
(作者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生成逻辑与创新路径研究”(17AKS008)负责人、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报道链接:http://sky.cssn.cn/zx/bwyc/201812/t20181204_4787681.shtml
当代中国产权制度改革的伟大成就
陈建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包括了多方面内容,其中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当代中国产权制度改革取得的伟大成就。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产权制度改革成为波澜壮阔改革进程的亮丽风景。农村破除了人民公社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探索不断深化,先后经历利改税、承包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现代产权制度;与此同时,非公有制经济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非公有制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人们对公有制与非公有制关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的认识不断深入。1997年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2002年党的十六大又以“两个毫不动摇”来强化这一点,即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年党的十九大再次强调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从单一公有制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以及将基本经济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为当代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制度支撑。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改革开放40年我国产权制度改革所取得的重大历史性成就,为中国经济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我们要不断增强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自觉性、坚定性。但是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产权制度改革和完善永远在路上。我们要在坚持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首先,要不断增强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战略定力。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要正确处理好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在经济地位、经济作用上肯定公有制经济的主体作用,同时又要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两种经济开展公平、公正的竞争,共同奏响中国经济发展的“交响曲”。
其次,要不断提高国有资本运营能力和水平。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组建若干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支持有条件的国有企业改组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在中国企业走向世界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情况下,我们要不断提高国有资本运营能力和水平,做大做强做优国有资本,发挥好国有企业的主体、引领作用。
最后,要不断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以及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当然包含着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我们要不断加强和创新国有企业的党建工作,不断提高党领导国有企业的能力和水平,为做大做强做优国有资本提供根本政治保证。
(作者系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报道链接:http://www.cssn.cn/zx/bwyc/201812/t20181204_4787681_1.shtml
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宋永平 尹朝朝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理论,既反映了总书记对生态问题的高度重视,也在一定意义上说明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不断完善的发展历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由于当时要迫切解决的是经济发展问题,因此在此次会议上并未涉及关于生态文明的论述。后来,由于片面理解和追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出现了许多以丧失“青山绿水”为代价换取“金山银山”的现象。
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首次提到要将保护环境和资源作为公民对社会和国家的义务。但只是将保护环境和资源作为人民精神文明的一个倡议。党的十三大虽然认识到了“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是关系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问题”,并且提出要“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很好地结合起来”的建设思路,但并没有足够的措施跟进落实。
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环境问题越来越凸显。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新战略和新观念。在这样的国内和国际环境下,党的十四大提出要正确处理速度与效益的关系,要更新发展思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之后,党的十五大再次明确提出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这就说明,随着全球生态环境形势的日益严峻和中国环境问题的凸显,党中央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性,开始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国家的发展战略中加以考虑。
在党的十五大召开之后的五年里,我国在总体上实现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在此背景下,党的十六大提出将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党的十七大又将“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生态恶化的现象逐渐得以重视。这是一段在问题中不断反思和不断积极探索解决方案的生态文明建设的转型时期。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生态文明”的地位进一步得到提高。报告首次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题,专门阐述生态文明问题,并且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思想新论述写入党章,指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并“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自此,“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开始形成。随着五大新发展理念的提出,“绿色发展”的主张成为主流,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九大又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为“千年大计”,把美丽中国建设纳入国家现代化目标中,提出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号召。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人们对美好环境的需要越来越迫切。环境状况的好坏,直接制约着人们美好生活的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提出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强调决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利益。
美丽中国的建设仍然在路上。只要我们能够真正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生态文明的部署和设想,我们一定会克服一个个生态问题,中国的生态环境一定会一天天好起来,美丽中国的梦想一定会实现。
(作者系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
报道链接:http://www.cssn.cn/zx/bwyc/201812/t20181204_4787681_2.shtml
改革开放40年中国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
张晓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断发展。回望40年的改革历程,文化建设方面至少取得以下基本经验。
第一,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核心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之基,治国之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结合经济建设的中心任务,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规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无论改革开放中遇到怎样的风险与挑战,无论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怎样的变化,我们党在推进文化建设中都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牢牢捍卫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第二,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在文化建设中统揽全局的核心领导地位。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改革开放以来,党统揽全局,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推进文化创新,努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第三,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方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实践探索中形成了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方针和原则: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宪法原则指导下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第四,高屋建瓴,提出坚持“四个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屋建瓴,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一道,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要增强“四个自信”,充分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担当。
(作者系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报道链接:http://www.cssn.cn/zx/bwyc/201812/t20181204_4787681_3.shtml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小学教育取得显著成就
阎春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教育战线开启了拨乱反正和恢复整顿的新起点,1982年党的十二大首次将教育列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中小学教育历经跨越式发展,创造了教育的奇迹。其中实施的免费义务教育和素质教育分别在不同维度上代表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育取得的成就。
2006年9月1日实施的《义务教育法》中明确规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这从法律层面保证了免费义务教育制度的实施。2007年春,中国开始免除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2008年秋又开始免除全国城市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因此,义务教育阶段实行免费,不仅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中小学教育取得的重要成就,同时对中国教育来说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基础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日益严重,社会对这些问题的不满也日趋强烈。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掀起了我国教育改革的探索浪潮。直至2016年教育部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推动了我国在基础教育阶段加强并深化素质教育的实施步伐。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在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上,他再一次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当前,中国中小学教育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与40年前有学难上、无书可读的中小学教育相比,可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因此,我们应当坚信,新时代中国的中小学教育一定能继续书写新的辉煌篇章。
(作者系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报道链接:http://www.cssn.cn/zx/bwyc/201812/t20181204_4787681_3.shtml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经验
孙宝玉
改革开放40年,党和政府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在理论和实践探索中形成了宝贵的经验。
第一,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不断深化与发展。1983年,在第二届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提出了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强调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2002年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发生重大变化,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首次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不断深化,提出了生态共同体思想,其本质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价值观,它的提出意味着从“人统治自然”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的转变。
第二,生态文明制度与法律不断健全。改革开放40年,党和国家紧紧依靠制度和法律引导、约束、规范生态文明建设。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要制定包括“森林法、草原法、环境保护法”等在内的各种法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法制化进程。1992年,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环境保护法律保护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制度与法律更加健全,建立了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第三,生态文明建设策略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策略处于初步探索阶段。1987年,提出“牢固树立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协调推进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善于运用系统思维,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与新型城镇化、产业升级、民生福祉相结合,推进“地上和地下”“岸上和岸下”“陆地和海洋”“城市和农村”立体化全方位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和全过程,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化发展。
(作者系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报道链接:http://www.cssn.cn/zx/bwyc/201812/t20181204_4787681_4.shtml
改革开放40年我国农村建设的基本经验
沈沛
改革开放40年,我国农村建设不断推进,为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推动农村经济的建设和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回顾40年来我国农村建设的基本经验,对新时代全面促进农村建设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坚持党的领导是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农村具体实际相结合,制定了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使我国农村建设发生根本性变化。
坚持市场化改革是农村建设的基本方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赋予农户经营主体地位,奠定了农业市场化的微观组织基础。改革开放40年,我国坚持农村经济体制建设的市场化方向,有助于激活生产要素,优化资源配置,扩大经营规模,破除对农民的就业和生产要素的流动限制,极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
尊重农民首创精神,保障和增加农民权益是农村建设的立足点。农民是农村发展的主体,土地承包、乡镇企业、村民自治、新农村建设等多始于农民的实践和创造。40年来,我们党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把保障和增加农民权益问题作为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实现了总体小康。
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农村改革的基本方略。40年来,我国农村建设始终与国家宏观经济体制建设和城市建设协同进行,主要表现为破除城乡二元体制障碍,调整工农城乡关系,农村建设和城市改革相互配合、协调发展,发挥工业和城市对农村的反哺带动作用等。这既是促进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我国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
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是农村建设的基本方法。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农村建设和发展的特殊性,决定我国农村建设必须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阶段农村的发展要求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地推动农村建设向纵深发展。
(作者系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报道链接:http://www.cssn.cn/zx/bwyc/201812/t20181204_4787681_4.shtml
原文刊载于2018年12月5日中国社会科学报8版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