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主页新闻>正文
主页新闻

科技日报:体制创新是高校科技创新的生命力

日期:2012-12-31 15:08 浏览量:

编者按:12月30日《科技日报》2版“决策视野”栏目刊登了王建华书记署名文章“体制创新是高校科技创新的生命力”。文章紧密围绕十八大报告中关于科技创新战略核心地位的重要论断,充分结合近年来西安交大一系列科研体制改革的重大创新举措与实践,提出了体制创新是高校科技创新的生命力的重要观点,现全文刊登如下。

                     体制创新是高校科技创新的生命力

                                                 
                                  王建华


决策视野

科技创新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党的十八大报告赋予科技创新更加重要的战略使命,也为中国科技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未来方向。报告指出,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作为我国科技创新、特别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高校应该准确把握国家科技改革发展战略布局,在提升科技源头创新能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高校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于体制创新。如何加快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发挥作用、有益于创新思路迸发与实现的体制机制,是提升高校科研水平的根本所在。近年来,西安交通大学思考和实践着“体制创新”主题,系统推进科研体制机制改革,以多项重要举措提升科研竞争力。


创新科研体制,提升前沿基础研究水平

为加强前沿基础科学研究,激发基础学科活力,构筑高层次人才高地,西安交大于2010年成立“前沿科学技术研究院”,采取“学术特区”管理模式。前沿院打破终身制、铁饭碗,采用与国际接轨的Tenure-track任期制,取消原有的行政与学术管理架构,实行扁平化的科研组织模式和民主化的行政管理体制;不再按照传统的学科分类设置研究中心,倡导不同研究中心的交叉与融合;实行以实战为引领的“野外狩猎训练”育人模式,用“最好的教师、最好的教学方法、最好的教学内容、最好的学术研究”培养优秀创新人才。

在中西部地区率先建成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并向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迈进,是西安交大肩负的重要历史使命,也是现在及未来几十年不断努力的目标。建设一流大学,其核心是凝聚一流的师资队伍,把世界上最优秀的人才汇聚到西安交大来,通过他们培养一流的人才、产生一流的科研成果、在科研活动中服务社会。总结和分析过去在人才引进和使用中的经验教训,我们体会到只有创造一个特殊的环境和氛围,才能让最优秀的人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前沿院紧紧抓住这个切入点,打破高校原有的金字塔式的层级制科研管理结构,让每一位科研人员都能有充分的自主权决定自己的研究方向。

成立不到两年来,前沿院组成了一支国际领军人才占1/3、国家级人才计划学者过半的教师队伍;在国际一流期刊发表论文逾60篇。基于新理论设计开发的新型无铅压电材料、原子力显微镜纳米级实验的关键性理论技术等重要成果在国际上产生重大影响,对我国智能材料等领域的研究产生强大推动作用。

“学术特区”集中了海外最优秀的一流学者,也将国外一流大学的创新文化带到了西安交大,这种创新文化对校内其他学科产生了强大的辐射作用,带动了学校整体科研环境的变化,催生了前沿生命科学研究所、前沿化学研究所、前沿医学科学研究所等一批新的基础学科前沿研究院,使新的体制机制不断拓宽覆盖面,推动了全校的体制改革和创新。“学术特区”模式已在校内基础学科领域延伸扩展,引领基础学科建设迈出坚实一步。


创新产学研体制,协同创新形成聚集效应

 陕西雄厚的科教资源与滞后的经济实力并存,被称为“陕西现象”。要改变这一局面,必须改革现有的科研体制和机制,选准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建立产学研用相结合、具有完全市场运行机制的载体和平台。西安交大一直在思考如何切实有效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2005年,作为发起人之一,西安交大联合其他机构积极组建了陕西工业技术研究院。

工研院主要依托西安交大的人才和科技优势,充分发挥陕西科教资源富集的特点,针对陕西工业、农业和当地经济发展实际需求,实行“产、学、研”相结合的新体制,将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优势与需求打包整合,打破了横向之间各自独立的体系,从科学研究到寻找市场再到生产产品,全程组织和实施重大科技成果攻关,形成了新的技术创新体系和专业化的聚合竞争力。工研院成立7年来共组织实施陕西省重大科技创新项目16项,其中10个项目已进入产业化实施阶段,研发投资规模近5亿元,探索出了一条产学研用深度结合的崭新路径,在推动陕西省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科技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科教大省向科教强省转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1年,由西安交大牵头、工研院参与共建的“现代制造服务产业创新示范基地”正式签约并投入建设,促进技术资本、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有机结合,为技术研发、成果转移提供更好的氛围和条件,为培育陕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搭建起良好平台。

近年来,西安交大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新路子,与陕鼓集团、陕汽集团、西电集团等省内行业龙头企业通过共建产学研技术中心等多种形式,促进产学研大联合;与彩虹集团、沈鼓集团、东气集团等60余家大中型企业共建研发机构,“西安交大—东汽研究院”等多个产学研合作平台应运而生。产学研合作有力推动了“基于CAN总线技术的车身中央控制系统”、“±800kV干式直流套管”等多项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西安交大还先后成立苏州研究院、浙江研究院、青岛研究院等校外研究院,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和杭州湾等经济发达区域的产学研合作。

西安交大瞄准国际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的研究领域,2012年内先后牵头发起并成立了“太空信息工程协同创新中心”、“煤的新型高效气化与规模利用协同创新中心”、“高端制造装备协同创新中心”等6个协同创新中心,以“解决国家急需、争创世界一流”为原则,针对性地开展理论和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解决关键科学问题和技术,积极开展工业化示范,力争引领世界相关行业的革命性进步。


创新科研管理工作机制,完善科研支撑和服务体系

作为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加强科研竞争力建设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举措,2008年西安交大成立“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全面承担学校科研管理工作,其功能划分更加细致、科研服务更加完善、科研项目的组织和策划力度得到进一步加强。

为提升学校科研竞争力,西安交大于2009年成立“科技与教育发展研究院”,扩大科研队伍体量,搭建科研体制创新平台。目前已聘任涵盖专职科研人员、实验技术人员、科研支撑和辅助人员逾340人,为科研创新注入强劲活力。部分专职科研人员已崭露头角,独立申报和承担重要科研项目;骨干实验技术人员在加强实验平台改进、技术革新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一所大学要有它的历史使命。西安交大的历史使命就是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始终处于前沿,引领全国的一大批高校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西安交大狠抓科研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创新,坚持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目标就是聚集一大批优秀科学家,从事一系列高水平研究,培养一流的人才,为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而不懈努力奋斗。  
文章链接: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



编辑:吉康敏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