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小儿起,回族姑娘马瑞就是邻居们口中“别人家的孩子”。小学毕业后,马瑞告别新疆伊犁霍城县,进乌鲁木齐初中班、入上海内高班,后如愿考上心仪的大学。离乡求学11载,如今的她即将踏上工作岗位,成为西安交通大学的辅导员,将自己的所学、所获分享给新一代少数民族学子,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母亲常说我是一个幸运的孩子。但我要说,我是党和国家的孩子。”马瑞的感慨,也是新时代少数民族学子共同的感慨。
像马瑞这样优秀的少数民族学生,在陕西各高校中比比皆是。多年来,陕西各高校通过多种方式,不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各族师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西安交通大学:各民族师生共同传承西迁精神
“‘同心圆’工作室旨在为学校及全省培养辅导员,并形成理论成果。工作室对外开放,现在我们的成员不仅来自本校,还有来自外校、外省的。下一步,我们还要在全国高校中组织少数民族工作联盟,将西安交通大学的西迁精神发扬光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谈及少数民族学生辅导员工作室及西安交通大学民族团结工作情况,“库来西·同心圆”工作室的负责人库来西·依布拉音立刻变得滔滔不绝。不难看出,多年在新疆、陕西高校从事学生工作的经历,令库来西对少数民族学生辅导工作有着丰富的经验与十分的热情。
哈萨克族辅导员库来西是西安交大众多少数民族辅导员中的一位。早在2005年,西安交大就实施了辅导员“知心工程”。如今,学校已形成了辅导员与各族学生谈话谈心的工作形式,也形成了如研究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政论坛”和“库来西·同心圆”工作室这样的“明星”品牌。
西安交大大力选拔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干部。在学校“2+3计划”中,圆满完成两年辅导员工作后,本科毕业生巴桑泽仁又将再次回归课堂,继续法医学研究生学业。公益类社团布达拉文化社团在组织、承办校内及陕西省高校藏汉文化交流活动外,还组织了支教藏区。
在校内,西安交大定期举办少数民族学业困难学生座谈会,布置学业帮扶工作。制定少数民族学生专项帮扶计划,利用大数据服务学生。
在校外,西安交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三下乡”活动,多支少数民族团队赴新疆、西藏开展社会实践,与新疆大学举行联合暑期社会实践已连续进行了7年。学工系统干部和辅导员前往新疆、西藏、宁夏、甘肃等13个省、区开展家访,关怀少数民族学生。
“我走出来就是为了更好地回去。”临床医学三年级学生白玛央金来自西藏山南市桑日县扎巴村。家乡偏远闭塞,医疗健康知识缺乏,村民“西安交大是培养交警的大学”的言论,更让她意识到村民对内地了解的匮乏。作为从内地西藏班一路步入内地高等学府的孩子,白玛利用假期回乡支教,可是“个人的力量实在很有限,我想多做点儿什么。”
2016年暑假,白玛发起的“交大西藏雪域女团”支教队在扎巴村开设了小学藏语和初中历史、英语、体育等多门课程。在老师和村干部的鼓励支持下,女团的规模也从最初的8名女生,发展到今年包括外校学生在内的20名男女学生。扎巴村周边的好几个村子也都有了支教点,越来越多在西安就读的藏族大学生加入到回报家乡的队伍中。
“我不能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自己出发的路。”俄罗斯族姑娘葛雅楠完成本科及硕士学业后,选择了回新疆工作,刚参加工作,便作为首批新疆南疆学前双语支教干部赴南疆乡村幼儿园支教。维吾尔族学生穆尼热·艾海提的作品荣获2016年“工商银行杯”全国大学生金融创意设计大赛全国总冠军,并应聘上了工商银行总行工作,但他也选择了回乡工作。
1956年,西安交大的老教授们响应国家号召建设大西北,由上海迁往西安建校,开创了西迁精神。如今,无论是留在内地从事民族工作的库来西、马瑞,还是选择回乡的葛雅楠、白玛央金,这些少数民族大学生传承了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将个人前途与祖国、与民族团结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原载于2018年9月11日中国民族报8版
报道链接:http://www.mzb.com.cn/zgmzb/html/2018-09/11/content_59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