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初,教育部开展滇西集中连片地区帮扶工作。2013年4月,西安交通大学干部龙跃代表学校首批来到施甸县,带着交大的真情开启了帮扶新章。
施甸县国土面积2009平方公里,全县95.5%的面积、74.5%的耕地、70%的人口均分布于山区,属典型的山区农业县,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长期以来,因基础薄弱,缺乏大项目、好项目投资拉动,教育、医疗和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经济总量偏小,产业结构不优,财政收支矛盾突出,抗风险能力弱等方面的原因让这个偏远的边疆小县陷入脱贫攻坚的重重困境。
如何在施甸的脱贫攻坚中发挥作用?西安交大先后派出13批次力量赴施甸,就施甸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精准扶贫思路、目标及规划,产业发展布局规划,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调研考察,结合施甸县情,发挥西安交大智力资源优势,制定完善了“突出高校特色、以智力扶贫为主”的挂钩帮扶工作方案,全力推进挂钩帮扶工作。5年来,西安交大共派驻6名挂职干部,2名挂村干部到施甸开展帮扶工作。他们带着学校的帮扶计划,聚集资源、靶向施策,利用自身优势,坚持“扶贫先扶智”的原则,在干部培训、教育帮扶、医疗服务、产业发展等方面精准发力,为脱贫攻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向当地群众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教育补短板 “两地”交流强基础
培养一名学生,就能脱贫一个家庭。一批批施甸的教师走进西安交大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把名校的思想带回;一批批西安交大的教师和学生带着真情来到施甸,将他们的教学方法和思维留在了山乡。智慧在真情中传递,基础在交流中夯实。
教育基础薄弱是施甸的一大民生短板。针对这一系统性难题,西安交大在5年对口支援帮扶中,持续不断探索着教育创新改革的新路子,通过加大对教师的培养,对教学现状的研究和创新,施甸的教育呈现出了崭新的面貌。
“他们不仅是我们的学生,也是我们的弟弟妹妹,我们要用所学知识带他们看到更大的世界。”施甸三中的“交大班”由西安交大选派的优秀学子根据擅长科目担任科任教师,挂职副县长杨锋为名誉班主任,目标是在孩子们3年的黄金学习阶段,全方位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他们终身受益。经过近一学期的学习,孩子们上课时与教师的互动明显增多了,课堂上能积极大胆提问,课后也能积极跟教师交流请教。
为了帮助施甸补齐英语教学短板,西安交大挂职施甸副县长杨峰,历时两个月、行程上千公里,对全县13个乡镇20多所山区小学的英语教学现状进行调研,所形成的《山区贫困县小学英语教学实施研究》报告被教育部立项。
5年来,施甸共组织校园长、骨干教师6批200多人次到西安交大及交大附中、附小、幼儿园参加培训,西安交大也先后安排有关专家教授20批次50余人到施甸中小学、幼儿园开展经验交流讲座和上示范课等培训活动,受训师生多达5000多人次;还安排了7批92人次开展公益支教、文化交流和社会调研等社会实践,并对20名施甸山区贫困大学生每人每年给予2000元资助,直至大学毕业;协调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资金300余万元用于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医疗上水平 “输血”变“造血”
2017年8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与施甸县签订了《2017—2020年扶贫挂钩帮扶及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施甸县地处怒江东岸山区,因地理位置偏远,导致医疗基础设施滞后、医务工作者和医疗技术缺乏,因病致贫成为了当地脱贫攻坚工作的一大难题。
5年来,西安交大积极建立健全“帮扶合作”长效机制,通过“传技术、带人才、送设备”举措,共安排5批50多名专家到施甸,通过实地教学、病例讨论、会诊、专题讲座等形式,示例检查病人60余例,现场点评并提出规范有效的诊疗方案,全方位培训辅导施甸县医疗技术工作人员1000余人,还向施甸县人民医院捐赠了价值500万元的数字肺影像分析系统。同时,先后组织68名骨干医师到西安交大附属医院进修业务,精心指导医务人员不断提升素质。真正实现“输血”变“造血”,“输氧”变为“制氧”,不断提高了施甸医院服务能力、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同时,西安交大专门组织专家团队对县人民医院和县中医医院二甲评审进行规范培训和指导,为顺利通过二甲医院评审提供了坚强保障。
情系施甸百姓 肩扛脱贫责任
施甸县属于典型的山区贫困县,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多,产业发展滞后。为帮助施甸县2019年顺利实现脱贫摘帽,西安交大自2013年以来共派出6任挂职副县长,3名驻村第一书记,他们都肩负着帮助群众摆脱贫困的重任。
杨峰是第五任西安交大派出的挂职副县长,刚到任,他就马不停蹄地深入姚关镇挂钩村和挂钩农户家中开展贫情分析,宣传党的政策,积极为农户脱贫出主意、想办法,鼓励大家坚定脱贫决心和信心。走访中,得知姚关镇河尾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李禄家夫妻二人弱智,80多岁的老母亲操持着整个家,家庭无经济来源,仅靠低保和救助维持生活,女儿李雪院下肢重度残疾,无法行走,学校教师只能采用送教上门的方式帮助她接受义务教育。面对摆在眼前的难题,只有治好李雪院的病才能让这个家庭脱离贫困,杨峰下定决心一定要帮助这个孩子站起来,他四处奔走,帮助她家联系医院、咨询专家、解决费用等,最终李雪院顺利进行了手术,目前恢复良好,不久后就能重新站立起来正常行走了。与此同时,西安交大还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李荣元妻子更换假肢,女儿李娟进行精神性疾病治疗。
在深入万兴乡调研时,西安交大得知万兴乡涉及200多户农户种植的近1000亩大樱桃至今没能挂果。为帮助群众解决难题,杨峰亲自带队赴陕西樱桃产业基地学习,邀请技术人员亲临施甸对种植户进行现场培训,解决了果树病虫害防治、根腐、根瘤、落果、防涝排水等技术难题。西安交通大学采用“学校+基地+农户”模式与万兴乡签订了大樱桃种植示范基地合作协议,把其中的22亩作为西安交大对口帮扶示范基地,并拨付8万元专项启动资金用于基地技术指导、日常管理维护经费,该基地带动了种植户增收。为让西安交大最新科研成果惠及施甸,2018年7月8日,西安交大D木塑研究所固废热解气化产学研一体化示范项目研习基地落户施甸,这将为施甸生态环境保护和提升人居环境奠定坚实的基础,在科技扶贫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同时,为了提高施甸干部整体素质和工作能力,西安交大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采取专题研修、知识讲座、社会实践等形式使施甸县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和工作能力得到明显提升,推动了工作理论基础和实践紧密结合。目前,施甸已有县、乡干部689人次到西安交大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参加“领导干部管理思维创新与执行力提升专题研修班”。
后记:千里送真情,携手共脱贫。一任任西安交大人在施甸大地上践行着他们的使命,挥洒着他们的汗水,融入当地干部群众,投身脱贫攻坚一线,他们以扶贫开发为己任,千方百计为山区脱贫致富开“良方”。“脱贫解困”成了他们永恒的目标,同时也赢得了当地干部群众的声声赞誉。两地虽远隔千里,但脱贫攻坚架起了彼此友谊,他们将永远携手在路上。
原载于2018年8月14日保山日报
报道链接:http://paper.baoshandaily.com/html/2018-08/14/content_3_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