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践行“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战略部署,落实“6352”产教融合工程要求,2025年9月21日至30日,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孙早率团访问匈牙利、阿尔巴尼亚和斯洛文尼亚,聚焦中资企业出海背景下的人才需求与产教融合路径,旨在系统构建起“以需求为导向、以赋能为目标”的中东欧教育合作新范式。代表团深入教育与产业一线,围绕企业本地化人才困境、产学研协同机制与国际合作办学模式展开系统调研与务实洽谈,初步达成一系列合作共识,为学校进一步推进大文科建设和管理教育出海奠定坚实基础。
代表团紧扣学校“以高质量供给对接产业需求” 的要求,一是探索“需求——培养——输送”闭环机制:深入中资企业精准掌握需求,联合海外高校定制课程,依托产业园搭建实习就业通道,解决中资企业 “招不到、用不好、留不住” 本地化人才的问题;二是打造 “轻资产、高赋能” 服务模式:不搞重资产投入,通过 “课程嵌入、师资共享” 实现教育资源高效输出,满足中资企业本地化人才需求,协助企业降本增效;三是融入全球人才服务网络:通过加入 CEEMAN、联合海外高校,为中资企业搭建服务平台,助力企业扎根中东欧、辐射全欧洲。
孙早表示,此访是西安交大文科建设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实践。学校将持续深化与中东欧国家的教育合作,推动本地化人才培养标准化、文科产教融合国际化、企业服务生态系统化,真正将西安交大的文科学科优势转化为支撑中资企业全球发展的核心力量。
出访匈牙利:锚定企业痛点,构建“定制化培养+场景化实践”人才供给体系
匈牙利作为中资企业在中东欧的重要集聚区,成为代表团精准对接企业需求的战略支点。9月21日至23日,代表团先后访问了欧陆科技产业园、布达佩斯经济与商业大学、欧桥产业园区、威胜集团匈牙利公司及西浦中东欧研究中心,系统梳理了中资企业在本地招聘、跨文化融合与专业技能匹配等方面的核心痛点,并提出“双证叠加+定向输送”的系统解决方案。
在欧陆科技产业园,董事长张志刚、维克勒国际大学副校长李艾斯等会见代表团。双方围绕中资企业迫切需要的本地化人才培养问题展开探讨。张志刚指出校企合作对满足高端服务业本地化需求的重要性。代表团了解到中资企业从国内调派人员成本高、本地员工不熟悉中国商业规则的困境,并提出了“双证叠加+定向输送”的解决方案。双方一致认可以课程认证、轻资产输出模式合作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在布达佩斯经济与商业大学,代表团与该校管理学院院长Gabor Kiraly一行举行会谈。双方围绕中外合作办学、师生互访、科研合作及服务中资企业本地化人才需求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旨在共拓合作新空间。Gabor介绍了该校和管理学院概况,他重点阐述了学院与毕马威、安永、施耐德等名企的合作关系和国际化的学术标准。代表团介绍了西安交大的发展历程和国际化成果,重点介绍了管理学院国际合作传统,中外合作办学的丰富积累和为中资企业培养本地化人才的实践经验。双方在联合培养非全日制学生,师资交流和课程共建等方面明确了合作方向,为进一步合作奠定了基础。


在欧侨产业园区,董事长詹晓荣、匈牙利安徽商会秘书长汪燕子、赛麦维斯医科大学李信达博士等会见代表团。詹晓荣详细介绍了匈牙利的区位优势和中匈友好合作环境。代表团介绍了西安交大总体情况,特别是人文社科领域的深厚积淀。双方围绕商科和医学领域的联合培养与科研合作进行了深入交流。双方就深度拓展与当地高校合作,由园区和企业承载合作项目等达成初步共识。詹晓荣表示,将提供园区作为“本地化人才实训基地”,推动人才“实习——就业——提升”无缝衔接。


在威胜集团匈牙利公司,郑小平董事长等会见代表团。代表团实地调研了企业能源计量管理国际化人才紧缺的现状。针对企业国际市场需求大,但本地化员工缺乏专业知识和不了解中企文化的诉求,代表团结合创新港200余家合作企业资源,介绍了“校招共用”和长期人才合作机制,提出了产学研协同育人方案,并邀请威胜高管团队访问创新港,了解在港企业运作模式。双方力争共建联合中心或实验室,将企业真实项目转化为教学案例,围绕企业真实所需开设实践课程,实施 “双导师制” ,定向培养熟悉欧洲能源标准的本地化工程师。此外,双方就企业在职员工定制培训,开设“中资企业管理能力提升班”等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西浦中东欧研究中心,代表团与中国驻匈牙利使馆原经济商务参赞周新健,中心成员等围绕中匈教育合作与产教融合新路径,推动国际化合作办学等议题进行了富有成效的交流。周新健表示匈牙利是中东欧战略支点,教育合作前景广阔。中心成员介绍了“丝路硅谷国际创新学院”概况和构建丝绸之路大学校友企业家生态联盟的思路等。代表团系统介绍了学校及管理学院“走出去”的战略定位,开展国际合作的坚实基础与“轻资产出海”的核心模式。下一步,双方将聚焦实操方案进行深入研究,加速推动学校优质教育资源在匈牙利及中东欧地区落地生根,精准服务中资企业本地化发展需求。


出访阿尔巴尼亚:融入全球网络,构建人才服务生态
9月24日至27日,第33届CEEMAN年会在阿尔巴尼亚举办。本届年会以“商学院在新世界秩序中的角色”为主题,汇聚了来自全球商学教育界的领导、知名学者、企业代表及政策制定者,共同探讨在不断变化的全球格局中,商学院应如何重新定位自身角色,发挥引领作用。



年会期间,西安交大正式获授CEEMAN联盟成员证书,标志着学校接入覆盖全球新兴经济体的商学教育网络,CEEMAN成员身份为学校服务中资企业对接中东欧人才资源搭建了官方桥梁。代表团以“加入组织—主题发声—资源对接”为策略,积极参与“世界咖啡论坛”等环节,牵头组织如何推动创业发展的专题研讨,与匈牙利考文纽斯大学、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乌兹别克斯坦金融与技术国际大学等多所高校代表共商商学教育推动创业发展和赋能企业出海的路径,提出包括创业课程包、本地化人才考评服务、科研联合攻关+文科成果转化在内的系统性解决方案,进一步提升学校在中东欧商学教育界的影响力与话语权。


出访斯洛文尼亚:探索“课程+认证”轻量化合作模式
9月29日,代表团访问斯洛文尼亚布莱德商学院,与该校高管教育主任Nenad Filipovic、DBA项目主任Drikus Kriek等座谈。双方围绕中外合作办学、课程认证与产教融合等议题展开交流,共同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新模式。布莱德商学院代表介绍了该校各类项目概况,并对两校全方位合作表示期待。代表团基于前期对中资企业需求的深入调研,提出在金融、统计、税务等方向开展硕士联合培养,并借鉴与塞尔维亚诺维萨德大学的成功合作经验,推动以“课程+证书”、模块化教学为代表的轻资产输出模式。双方一致同意依托CEEMAN平台资源,构建辐射中东欧的校企协同培养机制,进一步拓宽中资企业本地化人才供给路径。



管理学院、社会科学处等相关单位负责人陪同出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