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是知识传承和创新的重要场所,也是莘莘学子的人格养成之所。大学里的博物馆、校史馆、老建筑等,不仅流淌着高校的精神音符,也承载着深厚的家国情怀。文脉赓续,弦歌不辍。9月15日,央视新闻直播间报道西安交通大学西迁博物馆,带领观众触摸那段“打起背包就出发”的燃情岁月。
新学期伊始,西安交通大学大一新生集体走进学校西迁博物馆,共同开启一堂跨越时空的沉浸式“大思政课”。麦田选址的老照片、西迁教授讲义教具等2000余件珍贵展品,讲述着交大师生筚路蓝缕西迁创业的艰苦历程。

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大一新生 王乾戌: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西迁老教授的笔记。他(老教授)经常把笔记本揣在怀里,无论环境多么艰苦,每日学习,一丝不苟,为国付出。我感受到了他们勇敢向前的意志,也感受到他们听党指挥跟党走这样的一个精神,有这样的精神沐浴着,我相信我也会成为西迁精神的新一代继承者,国家有需求,我就随时挺身而出。

西安交通大学本科生辅导员 聂晓朦:西迁本身就是一部充满爱国情怀的壮丽史诗。我们把西迁精神的传承,作为新生养成教育的重要部分,希望帮助学生在西迁精神的指引下,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让大家真正理解什么叫国之所需,我之所向。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西部作为我国的战略要地和稳固的后方,其建设发展事关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为配合“一五”计划中工业布局调整的战略方针,交大师生踏上了西迁创业之路。

西安交通大学档案馆 博物馆馆长 吕青:国家开展“一五”计划,当时西部其实只有一所高等工业院校,就把交通大学由上海内迁到西安。

面对党和国家的召唤,1956年,1400多名教工、近3000名学生毅然踏上西行的列车。陈列柜里这张粉色的乘车证,是交大西迁的历史见证,上面这则“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的豪迈宣言,凝聚着那代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
西安交通大学西迁老教授 朱继洲:“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很多老先生率先垂范,这里我特别介绍钟兆琳教授,中国电机之父,周恩来总理专门请人转达给他,说钟先生你年纪大了,夫人身体也不好,你可以留在上海。钟先生说,我是第一个举手赞成迁校的,我不去,那就是失信于西安人民。所以当时我们就积极报名,大家都来了。
打起背包就出发 开创一片新天地
从繁华上海,到苍茫西北,“打起背包就出发”的青春,让许多人动容。展厅内,这台卧式铣床是首批从上海运抵西安的核心设备之一,它与数千箱图书、精密仪器一起被精心打包,在绵延千里的铁轨上,颠簸了整整40多个小时,最终完好无损抵达西安,有力支撑了西迁后交大的教学和科研。

交大西迁博物馆讲解员 邢夏菡:那么远的路途、那么艰辛的搬运,当时虽然学校的条件很艰苦,但是依然要给学生最好的实践平台,希望学生在西北继续为国家发光发热。当时西安生活条件困苦,任务又如此繁重,加上交通不便,但是我们没有因为迁校晚开一天学,没有因为搬迁少开一节课,也没有因为安装迟开一门实验。

虽然困难重重,但西迁的师生们以忘我的拼搏和苦干实干,很快就开创出一片新天地。这张震撼的老照片记录着20世纪50年代交大运动会上,摩托车队英姿飒爽的表演,沈网珍正是车队一员,她说,这是属于他们火热的青春。
西安交通大学1953级校友 沈网珍:我们还有射箭、航模、体操十几个社团。我们当时校园里流传着一句话“哪里有事业,哪里有爱,哪里就是家。”从上海来西安,我从来没有后悔过。
赓续“西迁精神” 服务国家服务社会
时光荏苒,近70年过去了,西迁精神已通过一节节党课、一场场社会实践、一次次科技创新,深植于每一位交大学子心中。如今,西安交通大学已培养各类人才超30万,创造科研成果3万余项。新一代交大人正赓续“西迁精神”,接续着这曲“向西而歌”的青春和声。

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博士生 穆程刚:西迁精神是一种家国情怀,更是一种责任担当,已经融入了我们每个人的血脉当中。我的目标,就是将个人科研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相融合,力争做出真正服务国家、服务社会的成果,让西迁精神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