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主页新闻>正文
主页新闻

八旬校友的窗边“桥梁”:一叠校报,一生交大情

日期:2025-09-11 09:28 浏览量:

“我经常把《西安交大报》给我的朋友看,告诉他们这是我的母校,这让我很自豪。有一些毕业的校友,我也会把报纸给他们看。”近日,西安交通大学校报学生记者团通过电话采访了1957级校友陈宪炯。

电话那一端,86岁陈宪炯校友的声音清朗温厚,如岁月冲刷过的河石。陈宪炯校友谈到现在的生活,他每日生活规律,除了陪伴老伴,就是守着窗边那叠厚厚的、由《西安交大报》编辑部邮寄来的校报,他说,这是如今,带着他通往母校最稳固的桥梁。

江南少年,西北扎根

陈宪炯于1939年9月生于江苏省苏州市,从小在江南烟雨的浸润中长大。受母亲的影响,陈宪炯自小对交通大学十分景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国家建设的热浪正滚滚奔涌,1956年,交通大学响应党和国家号召,主体西迁至西安。在1957年的盛夏,陈宪炯报考了交通大学,并最终被机械工程系录取。于是,陈宪炯怀揣着心爱的录取通知书,挥别小桥流水的故乡,踏上开往西北的列车。绿皮车穿行过辽阔平原,一路向西,窗外风景渐次由湿润的绿意转为辽阔的苍黄。他依稀记得第一次抵达西安站时,扑面而来的炙热阳光。

在机械系学习时,陈宪炯接受了系统的专业知识教育,为他日后工作打下了专业基础。除了教授专业知识,学校对学生的生活也非常关心。陈宪炯回忆道:“我记得我刚来学校的时候不太适应,但是学校老师都十分关心我。”在交大的几年光阴,当年的江南少年已然深深爱上了黄土地,血脉里也融入了交大人特有的那份坚韧。

多载重逢,纸短情长

毕业后,陈宪炯被分配至郑州一机部6院工作,六七年后,陈宪烔转而回到家乡,调到苏州自动化研究所,直至1999年退休。工作繁忙,路途遥远,母校交大便成了心中最深的惦念。

在陈宪炯几十年的工作经历中,母校交大的培养带给他的习惯与知识始终相伴着。陈宪烔在工作之余承担着日文翻译工作,这得益于他在交大培养的过硬知识本领。陈宪炯说:“交大教给我的不仅仅是书面的知识,更有着亲身实践的认真与仔细的态度。”这带给他的影响深远而绵长。在工作期间,有一次出差陈宪炯再次回到陕西,回到阔别已久的母校。再一次漫步在校园里,再一次走在兴庆宫这同样充满交大回忆的地方,他内心澎湃又激动。

之后因为工作、身体种种原因,陈宪炯没有机会常常回到母校。身虽不至,而心常系,陈宪炯与交大的故事始终没有中断。陈宪炯曾饱含着对母校的深情,投稿了一篇《母校,我们回来了!》,这篇文章发表在2019年4月18日的《西安交大报》上,从此他与校报结缘。校报编辑部也从此与陈宪炯开始了长期的联络,一期不落地寄给了这位心系母校的学子。

陈宪炯在《西安交大报》上发表的文章

常念母校,心归梧桐

如今,年过八旬的陈宪炯因妻子需长期住在护理院,也随之搬入护理院安顿了下来。陈宪烔常常在护理院活动之余看校报编辑部寄来的各期校报。

“老啦,出远门不方便了,”陈宪炯在电话里缓缓道来,声音满是平和的沉淀。每当翻起那些报纸,看着母校最近发生的种种事,陈宪炯说就像回到了母校交大,听到梧桐叶沙沙作响。他形容《西安交大报》是“自己与母校连接的桥梁”,自己虽早已从母校毕业,但是那些印着母校消息的纸页让自己感觉从未离开母校。

陈宪炯说,每每想起大学生活,总是感慨,大学的教育不仅传授了他专业知识,更多的是帮助他培养了优秀的品格。他寄语交大的学弟学妹们:“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要终身学习,紧跟时代步伐;要学会感恩,心怀母校、心系祖国。”

文字:校报记者团 仇宇屹 李润泽
图片:受访者提供
编辑:朱凡煜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