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西安交通大学以我国著名生理学家、医学教育家、原西安医科大学名誉校长侯宗濂先生的名字命名成立宗濂书院。从初成立时仅踞在雁塔校区西北角的四栋宿舍楼,学生不足一千人的医学和经济学类书院,逐步发展形成覆盖雁塔校区、兴庆校区、西五路院区的“一院三区”布局,成为学生规模最大的医学特色书院。宗濂书院始终传承弘扬西迁精神、“抗战迁陕精神”,坚守“明德立信笃学济世”的院训,积极落实学校“54431”育人模式,持续深入推动本硕博贯通培养“一站式”社区综合改革,培育出一批批具有崇高医学理想的新时代交大医学人,谱写了“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与医学生培养的生动实践。
2007年:梧桐初栽,未来可期
2007年初秋,670余名新生踏入了宗濂书院的大门,他们的第一课便是参观西迁历史纪念馆。年轻的学子们凝视着展柜中老教授们手写的教案,仿佛能听见半个世纪前西迁列车的汽笛声穿越时空而来,当讲解员指着“侯宗濂”的名字时,他们触摸到的不只是历史,更是与书院同名的精神血脉。
那时书院的生活简朴而庄重——6号楼的木门斑驳,走廊里残留着新刷的石灰味,8号楼407自习室的吊扇吱呀作响,宿舍是上下铺的铁床,公共水房的洗衣机轰隆运转,三点一线的轨迹勾勒出学子们最初的求学生活。
“书院就是家”是彼时书院的育人核心,这句朴素的承诺,随着“中秋乐翻天”的月饼香、“温馨苑”劳动值日表的传递,悄然生根。晨光中的早读会,黄昏时的长征接力跑,侯宗濂铜像前的新生宣誓……这座新生的书院,像一株初栽的梧桐,在西迁精神的土壤里,用最稚嫩也最赤诚的方式,为医学生写下“明德立信”的序章。

2017年:十年成树,花满枝头
十年光阴流转,2017年的宗濂书院已如盛夏绽放的繁花,绚烂而充满生命力。初夏的宗濂书院,花香四溢,凉亭、树荫、小道都成为书院亮丽的风景线,更是为同学营造家的归属感,“五种能力”的成长之花、“六个宗濂”的梦想之花,在彼时的宗濂院落竞相绽放。
新的学期,宗濂书院将大门进行了改造,使书院环境更加安全有序。走进书院大门,可以看到四个崭新的文化专栏,新增的一台壁挂电视经常会播放深受同学们喜爱的节目,每周五的晚上都有熙熙攘攘的人群在这里围观“我是歌手”,门厅里一片欢声笑语。宿舍换上崭新的上床下桌,同学们的活动不再局限于宿舍和教室,而是延伸至更广阔的天地。还有“宗濂厨房”、书院自习室等,都是书院为同学们新建的贴心好去处。
此时书院的文化育人品牌逐渐清晰,“卓越宗濂”不再只是一个愿景,而是融入每一场活动、每一次实践:学生们在政府见习中走进咸阳基层,在“青春告白祖国”的书法比赛里挥毫泼墨,在民族文化节上穿着各族服饰载歌载舞。“明日红衫”“青年领袖”等本科生暑期特训营让同学们获益良多……“抗战迁陕”精神传承也逐渐开枝散叶——兴医强国的墨香在“青春告白祖国”的宣纸上晕染,艰苦奋斗的呐喊在书院拔河比赛中震颤,救死扶伤的光辉在党员义诊的白衣上流转,精勤育人的氛围在“冬至饺子宴”的热气中蒸腾。
这一年,宗濂学子在校运会上蝉联三甲,宗濂体育精神的传承已初现雏形;而医学党支部的义诊活动已坚持四年,千余小时的志愿服务,让西迁精神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流淌在血脉里的温度。校报上那句“书院花开馥郁香”,道不尽这十年育人的芬芳。


2025年:亭亭如盖,向阳而生
2024年,书院启动机构改革,构建起“医学部学生工作管理处+3个二级书院(即宗濂厚德书院、宗濂尚德书院、宗濂明德书院)”的医学生特色管理体系。如今的宗濂书院,作为全校本科生规模最大的医学特色书院,在“一院三区”多院区管理模式下党建引领、双院融通,推动本硕博贯通培养“一站式”社区综合改革。这里孕育着“健康中国”的医学理想,也滋养着青年扎根基层服务边疆医疗卫生事业的赤子初心,让医学“一站式社区”建设在学校党委“54431”育人模式下续写新的篇章。书院坚持党建引领与五育并举,在“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与双院融通育人中结出累累硕果。
深耕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近年来,书院以“党建+红色传承”为核心,持续深化西迁精神与抗战迁陕精神的育人内涵。建立学院书院师生联合党支部10个,打破年级、专业、师生壁垒,建立起“学院党委+书院党总支—师生联合党支部”协同工作组织架构;与学院党委联合开展“四个面向中的医学担当”主题系列讲座、与一附院联办“文化传承,生命启航”器官捐献主题宣讲会,不断探讨医学人的时代使命和医学人文的时代内涵,推进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宗濂书院星火宣讲团常态化深入各党团支部开展理论宣讲,将红色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前往渭南、铜川、延安等红色旧址感悟革命先辈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引导师生争做西迁精神与抗战迁陕精神的新传人。


立足双院融通,创新育人载体。宗濂书院坚持双院协同育人工作要求,联动各学院设置“双院育人工作室”,打造沉浸式文化育人;举办西安交通大学“医学文化节”,通过党建引领,充分与医学部各学院系形成育人合力,让文化交融促进学科交叉;推出“班主任谈”栏目,百名班主任与学生深度对话,成为大学生活适应、专业选择、学业科研、职业发展的“引路人”;与省内外多家医疗单位共建医学生实践基地;多年连续开展“导师午餐会”,学院教授与医院医师走进书院,为同学们面对面答疑解惑;举办“濂医讲堂”专业沙龙,增强医学生职业规划能力和职业荣誉感。



美育浸润心灵,劳动激扬青春。书院师生原创大先生剧《侯宗濂》荣膺“陕西省弘扬科学家精神舞台剧大赛”二等奖,以动人演绎致敬医学先贤。书院精心打造“秦腔研习”“关中礼馍”“指尖的吉他”“红酒品鉴”等十门特色综能课程,引领学子体验文化之美。书院深耕文化育人,“左艺右艺”等多个医学主题画展巧妙融合医学人文与艺术创作,生动展现医学生的人文情怀。更成功承办雁塔校区金色梧桐节,推出医学科普展览及拓印、香囊等非遗体验活动,学生们在宗濂厨房包饺子、做月饼,让“家文化”在烟火气中传承。书院依托医学专业特色,将社会实践与劳动教育相结合成立的“西行雪莲同心雪域”“筑梦一心护佑三农”志愿者服务团多次受到中省媒体的报道。近年来结合学校星航计划系统开展“五支队伍”的劳动教育——以“一站式”学生社区巡逻、电动车自行车停放管理、宿舍巡查的“青年先锋队”;以高年级学生对低年级学生思想引领、思想动态关注与关心关怀的“朋辈党员团”;以科研带动、学业帮扶的“学科辅导团”;以医学部、一附院等社区志愿服务的“濂医服务团”;以走进西安美院社区、红专南路社区开展志愿的“濂雁服务团”。宗濂书院正以丰富多元的育人实践,为学子成长厚植人文底蕴。



体育强健身心,点燃生命之光。在宗濂书院,体育运动绝非仅仅是赛场上的角逐,更是一种深入人心的精神传承与活力绽放。“弘扬传统,上下一心,团结拼搏,永不言弃”十六个字,是书院在长期实践中凝练出的独特“宗濂体育精神”,它激励着每一位宗濂学子奋勇向前。为了让更多同学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宗濂书院精心打造了一系列体育品牌活动。“濂动青春”趣味运动会打破常规,以班级、宿舍为战队,已连续举办六届,成为书院年度体育盛事;雁塔校区广场舞成为医学生最潮的减压良方;书院承办、覆盖全校师生积极参与的“西迁健康跑”更是以奔跑的姿态致敬历史,成为一道弘扬西迁精神、倡导全民健身的靓丽风景线……深厚的群众体育土壤,也孕育出竞技体育的累累硕果,目前,宗濂书院已组建10支涵盖不同项目的体育代表队,他们在校内外各项赛事中奋勇拼搏,斩获校运会、新生杯、春季秋季联赛等多项前三名荣誉。

从最初简单的学生服务管理,到如今集党团活动、生涯规划、学业帮扶、心理支持于一体的综合育人平台,学生支持体系如同大树的根系般扎实。近二十载的春秋,宗濂的年轮清晰可辨:2007年播下“家文化”的种子,2017年长成西迁精神和“抗战迁陕精神”的枝干,2025年结出“‘一站式’学生社区”的硕果,宗濂书院将持续落实宗濂书院机构改革相关工作举措,积极探索构建适应医学生教育管理的“一站式”本硕博一体化学生社区育人新模式。人员更迭、楼宇翻新,宗濂人始终在传承中创新,变的是形式与载体,不变的是立德树人的初心与使命。当晨曦再次照亮侯宗濂先生铜像的眉宇,我们看见:那棵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梧桐,正将绿荫投向更辽阔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