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主页新闻>正文
主页新闻

【文明巡礼】科研院:全力推进产教融合进入新阶段 赋能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日期:2025-05-23 16:23 浏览量:

【前言】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持续深入推进文明校园建设,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加强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要求和有效载体。2020年学校获评全国文明校园,开展了首届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评选,授予37个单位“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称号,3个单位“精神文明建设风尚奖”。几年来,各文明单位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政治建设为引领,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弘扬西迁精神,为学校顺利通过全国文明校园实地测评,推进高质量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文明巡礼】专栏集中展示各文明单位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高校职能方面的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案例,从理论探索、实践育人、经验成果、活动开展、人物榜样、制度建设六个方面,展示各单位的创新做法、经验和成效,加强基层文明风采的展示和师生榜样的选树宣传,持续深化巩固全国文明校园创建成果,不断提升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整体水平。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断孕育发展之时,西安交通大学启动实施“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创新工程,持续深化推进“6352”工程,构建“1121”产学研深度融合新模式,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在夯实基础、持续融合、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上不断用力,校企地一体联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取得良好成效。在学校的统一部署下,科研院赋能开展有组织的科研、重大科研平台建设、标志性科研成果产出等全面突破,探索完善“科学发现—基础研究—技术攻关—转化孵化”全链条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服务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深化校企协同创新,构建产教融合联合体

聚焦国家重大需求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推动建立完善“一中心、一孵化、两围绕、一共享”企业主导的“1121”产学研深度融合新模式,深入推进校企产教深度融合进入新阶段。一是落地建成学校首个科技成果转化展厅,校内组建产教融合专班,积极与西咸专班校地协同,首次组织承办“卡脖子”技术路演大会、“一带一路”硬科技博览大会等全国性大会,产教融合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引领示范效应。二是积极推动大学科技园重组发展,牵头编制《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方案》,获教育部高度肯定并作为示范在全国高校推广。三是加快完善异地研究院建设机制,修订专项管理办法,布局建设并揭牌“西安交通大学香港研究院”等异地研究院,延伸产教融合网络并拓展科技合作触角。四是加快以深交所技术成果交易平台为支撑的科技金融小镇建设,加快“丝绸之路大学联盟”、黄河流域大学联盟和陕西高校技术成果库建设,完善科技成果超市,提升成果转化效能。

目前通过“1121”模式与包括54家世界500强企业、73家中国500强企业在内的236家龙头领军企业签署进驻创新港协议,与国网、通用、移动、国能、正泰等共同建立88个校企深度融合创新联合体,校招共用高端人才360余人,引入200余支种子天使基金和310余家金融机构,解决企业技术难题2500余项,在工程化环境、实战化项目、有组织科研、全链条创新中培养2000余名工程硕博士。联合组建跨区域“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7家,包括全国新型电力系统产教融合共同体、全国人工智能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等。创新港校企合作模式入选“中国产学研合作十大好案例”,央视《经济半小时》栏目赞誉创新港为科技成果转化的“坑口电站”,“资源进港,成果出港”的生态日益成熟。

校地联动共赢发展,服务区域经济提升

坚持胸怀“国之大者”,扎根陕西及西部区域融合发展,积极推动承担在陕科研项目、服务在陕科技需求、深化校地合作。一是揭牌成立了全国首创的“技术经理人学院”,持续加强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与陕西省34条重点产业链匹配对接,服务解决地方政府重大科技需求。二是加快组建“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学院”,突破瓶颈、创新机制,发挥创新港产教融合示范引领作用,面向全省高校、科研院所开放,汇聚共享全省高校优势资源,实施多方协同创新人才培养。三是充分发挥秦创原建设总单位与总窗口重要作用,与咸阳市、榆林市、安康市等10余家在陕地方政府多次交流、推动落实校地合作战略,申报并获批组建省级“科学家+工程师”队伍140余支,居全省第一。四是主动实施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每年度转化专利成果超300件,推动在陕孵化科创企业260余家,学校专利转化居全国高校前列。五是校企地产学研紧密合作,致力打造集“转孵化-加速-产业化”功能于一体的“秦·港”孵化器,推动高校科技成果高质量运营与高效率转化。

坚持强化基础研究,打造创新引领标杆

全力配合学校完善顶层设计与科研资源统筹,致力在学校重大重点科研平台中推动“校企协同、需求导向、目标驱动”,有序推动近260个省部级科研基地校企、校地深度融合,强化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平台的核心引领作用,实现科研平台实体化有组织运行,打造产教融合协同发展的体系化科技创新平台。一是坚持强化基础研究,组织实施“基础研究科技专项”,鼓励自由探索的同时推动目标牵引的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布局产出前瞻性、基础性、颠覆性技术重大成果,持续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二是推进全国重点实验室战略布局和实体化建设,已完成材料领域重组工作,新增两个参与共建全国重点实验室,印发了《西安交通大学全国重点实验室实体化建设运行指导意见》,推进实验室实体化建设。三是成立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工作专班,协同推进储能技术、医学攻关和人工智能等3个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建设。四是作为双牵头单位获批“能源陕西实验室”,负责建设实验室基础研究中心。五是打破学科壁垒,提前布局量子科学技术研究院、微电子(集成电路)研究院等5个前沿交叉领域研究院,在战略必争领域强化科技攻关并布局长远发展。六是组织申报获批终端用氢装备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技术创新中心、陕西省医用超导重离子加速器与放射医学重点实验室等多个重点科研平台,引导企业共建共享,服务地方产业发展需求。

深化科技评价改革,产出重大科技成果

始终坚持“四个面向”,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科研院助力学校通过产教融合深化科技成果评价改革,建立“谁使用谁评价”机制和“企业专家走现场见实效”的考察方式,由学术专家、企业工程师、市场用户等开展多维度综合评价,产出了一批标志性重大成果。学校教师以第一完成人身份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8项,三大奖获奖数位列全国高校第二;荣获腾讯“科学探索奖”、陈嘉庚青年科学奖、中国青年科技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侯徳榜化工科学技术奖、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等各类重要社会力量设奖特等奖及一等奖20余项。科研成果入选“2024年度中国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十大进展”,核反应堆热工水力团队助力我国首个商用核反应堆在线辐照生产同位素装置投运。2项成果入选“2024年全国医工结合科技创新十大进展”。

文字:文明办 科研院
图片:科研院
编辑:闻道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