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学仲英书院成立于2008年,以国际著名慈善家、唐氏工业集团董事长唐仲英先生名字命名,由唐仲英基金会大力支持,院长为唐仲英基金会执行董事徐小春女士。2018年4月29日是仲英书院成立十周年的日子。十年来,普普通通的仲英人坚持爱国奉献,坚守立德树人,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仲英故事”,诠释“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这一真谛。
投身公益篇
仲英书院有这么一位老人,他吃苦耐劳,精勤守业:先后尝试各种工作,事无巨细,皆亲力亲为,创业坚持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勤勤恳恳地为事业付出;他上下求索,持之以恒:先后创立或收购了超过百家公司,业务覆盖了制造业、生命科学、金融服务等各行各业,遍及北美、南美和亚洲;他生活朴素,睿智平和:虽然功成名就,但生活素来简朴,吃穿住行绝不铺张;他功成名就,回馈社会:认为钱不应用于个人享乐,倾其所能投身社会公益,创立了唐氏基金会。
仲英书院有幸成为他回馈社会的受益者,他就是“华人钢铁大王”唐仲英先生,备受英仔们尊敬与爱戴的“唐爷爷”。十年来,“唐爷爷”和书院院长“徐妈妈”给予了仲英书院持续的关爱,“英仔综合能力提升计划”,为书院 “立德树人”创造了优越条件;“院长基金”的设立,让每一位仲英师生感受到爱的能量;“英仔爱心社”的成立和发展,让一群热衷于志愿服务的英仔们在“服务社会、奉献爱心”的同时提升和完善自己;“春诵夏行”暑期游学活动让更多英仔加入到了支教和志愿服务的行列之中,与爱心为伴、与优秀为伍。“唐爷爷”和“徐妈妈”的精神早已融入到英仔生活学习成长的每一个场景中,耳濡目染,身体力行。
捐资助学篇
仲英书院还有这么一位老人,他出生在上海,西迁扎根西安60多年。他一辈子俭省,从不请客送礼,甚至连子女结婚都没有嫁妆彩礼、喜糖酒席,以免铺张浪费。离休后,原本应颐养天年、含饴弄孙,他却和老伴儿一起住进了鄠邑区的养老院,除了在食堂吃饭和采购必需的生活用品外,勤俭节约,坚持捐资助学近四十年,捐资近百万。他的身上,始终保持着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本色和交大人的饮水思源之情。
“英仔”有幸成为他捐资助学的受益者,他就是西安交通大学纪委原副书记王世绍老人,同样备受英仔们尊敬与爱戴的“王爷爷”。王世绍老人2010年起为仲英书院开始捐赠,累计捐赠38万元用于设立助学金,2017年底又签署协议捐赠50万元用于设立奖学金。目前,仲英书院累计40人次受到 “王世绍奖助学金”的资助,越来越多的英仔在王爷爷“饮水思源”精神的感召下,精勤学业,回馈社会,将奉献与感恩的接力棒越传越远。
精勤育人篇
仲英书院有这么一个团队,他们平均年龄不到35岁,却都是育人一线的“老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能手”。他们或在教室里,和学生们一起听课;或在宿舍里,帮学生们打扫清理;或随时停在校园的任何地方,和学生们促膝谈心;或紧急出现在突发事件的第一现场,果断处理。哪里有学生,哪里就是他们的舞台;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是他们的战场。他们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他们为仲英3200多名学生保驾护航。
他们是14名仲英书院的辅导员,英仔们亲切的称之为“老师”“哥哥”或“姐姐”。十年坚守,有眼泪更有欢笑,不离不弃,只为成就更好的英仔。
桃李天下篇
在仲英书院累计培养的7000多名学生中,有这样一组数据:一次就业率平均96.73%,其中国内继续深造率45.43%,出国出境继续深造率10.83%,签约就业率36.45%,自由职业者2.49%。他们中有的响应国家号召,到基层一线见功立业;有的携笔从戎,保卫祖国安全;有的激荡梦想,在世界500强企业一展身手;有的坚守科学报国,在国内外知名高校继续深造。
他们来自电信学院、航天学院、管理学院、化工学院、生命学院、软件学院、电气学院、能动学院等不同的专业,但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英仔。他们以自己无悔的青春年华践行着交大“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的校训,他们是交大当之无愧的骄傲。
十年奋斗路,幸福满仲英。新的时代,新的征程,仲英人有了自己更加响亮的口号:“奋力争做西迁精神新传人,奋斗开创仲英幸福又十年”,精彩的故事还在继续,仲英人奋斗并幸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