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主页新闻>正文
主页新闻

【躬耕教坛 强国有我】西安交通大学第九届教学“三大奖”评选结果揭晓

来源:交大新闻网 日期:2024-09-11 12:33 浏览量:

9月10日是我国第四十个教师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进一步加大优秀教师选树表彰和宣传力度,让教师享有崇高社会声望、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之一。”西安交通大学2014年起设立教学“三大奖”(教学杰出贡献奖、教学卓越奖、教学优秀团队奖),表彰师德师风高尚、教学实绩卓越、改革成效显著的优秀教师和基层教学组织,弘扬教育家精神,提升教书育人能力,发挥标杆引领和典型示范作用,激发广大优秀教师积极投身一线教学,打造教学名师梯队。

“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耕耘”,在教育家精神的引领下,西安交通大学很多优秀教师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凡的业绩,在传道授业解惑之中,以实际行动深刻影响着万千学生。近日,西安交通大学第九届教学杰出贡献奖、卓越奖和优秀团队奖评选结果揭晓,经教师申请、学院推荐、教务处会同相关部门资格审查和专家评选,1位教师荣获教学杰出贡献奖、10位教师荣获教学卓越奖、6个团队荣获教学优秀团队奖。

长期以来,西安交大高度重视名师培育工作,形成了“国-省-校”三级名师梯队,培育出国家级教学名师12人、省级教学名师61人。通过开展名师讲座、教学成果推广、“我最喜爱的老师”评选等活动,形成宣传名师、学习名师、名师示范引领的良好效应,树立“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榜样力量,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

教学杰出贡献奖

人工智能学院 郑南宁

郑南宁,中国工程院院士、人工智能学院教授,是我国人工智能领域最早探索者,1986年与西迁教师宣国荣教授创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2017年领衔创办“人工智能拔尖人才培养试验班”;以近40年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实践为基础,主编撰写《人工智能本科专业知识体系与课程设置》(2019年第一版,2023年修订版),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影响,指导了我国人工智能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组织人工智能研究生培养方案和系列教材编写,牵头教育部人工智能领域“101计划”;培养出以国际人工智能领域知名青年学者孙剑和航天英雄景海鹏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人才,为培养国家人工智能重大战略急需的高层次人才作出了突出贡献。其倡导的“研究性的教、探索性的学、创新性的做”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获首届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郑南宁从教50余年始终坚守在教书育人的一线,编写研究生和本科生教材,至今仍坚持为本科生授课。在担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期间,创新性提出并实践本科生人才培养的“书院制”“2+4+X”“工程坊”和“体育精神”等教育理念。

教学卓越奖

(按获奖人姓氏笔画排序)

电子与信息学部 田锋

田锋,电子与信息学部计算机学院教授。现任陕西省大数据知识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第四届理事、教育大数据专委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自动化学会智慧教育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主要从事智慧教育与人工智能、大数据挖掘应用研究。主持国家/省部级等项目22项,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研制出多个智慧教育系统,在全国推广应用或服务一带一路沿线115个国家4万余用户;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陕西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2项、陕西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王宽诚育才奖等。受邀参编教育部教育数字化规划、国家教育大数据中心建设方案、陕西省教育现代化2035规划。

物理学院 刘丹东

刘丹东,物理学院教授,主讲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等课程。获陕西省教学成果奖3项、校教学成果奖2项、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全国高校微课竞赛二等奖、陕西省高校微课竞赛一等奖等奖项。主持国家一流线上课程、国家一流混合式课程和陕西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并先后获评高校在线开放课程联盟联席会“慕课十年典型案例”和中国大学物理教育MOOC联盟“典型案例”,主讲微课被纳入《高校微课发展报告》赏析案例。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科研项目,参与编写全国第二套《大学物理》彩版教材,获得陕西省优秀教材一等奖。

化学学院 李银环

李银环,化学学院副院长、教授,《大学化学》编委,校级后备教学名师。国家一流课程(无机与分析化学)和省级一流课程(分析化学、普通化学原理)负责人,大学化学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团队核心成员,组织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应用化学)建设点。主持包含省级教学改革项目20余项,发表教学论文10余篇。主编包含新形态教材10部。获西安交通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3项,西安交通大学优秀教材奖二等奖2项,指导学生获全国化学实验竞赛二等奖、三等奖2项,省级化学实验竞赛一等奖4项。长期从事分子光谱分析研究,主持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研究论文60余篇,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三等奖。

管理学院 汪方军

汪方军,管理学院教授。研究领域为管理会计与数据资产管理、公司治理与信息披露。全国会计学术类高端人才,全国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西安交通大学教学名师,陕西省人大预算和国有资产监督咨询专家,获王宽诚育才奖与ACCA优秀专业教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10余项目,在JAPP、JBE、南开管理评论、会计研究等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陕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级一流本科线上课程等教学奖励,获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与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三等奖等科研奖励。

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 张早校

张早校,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教授。现任中国化工学会化工机械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能源学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西安交通大学化工机械研究所所长。获国务院特殊津贴、王宽诚育才奖。获省部级科技奖3项,校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获省部级优秀教材奖2项。主持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陕西省一流课程1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在SCI等专业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0篇,发表教改论文10余篇。

外国语学院 陈向京

陈向京,外国语学院教授,陕西省教学名师,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负责人,省级教学团队“英语视听说”负责人;兼任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外语学科发展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辩论与演讲专业教育委员会副会长、陕西省翻译协会副主席、陕西高校大学外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主编教材30余部(其中国家规划教材12部),发表教研论文30余篇,主持和参与项目20余项。带领“英语视听说”教学团队建设国家级一流课程3门,省级一流课程4门。曾获陕西省教学改革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陕西省高等教育优秀教材一等奖1项,陕西省高校人文社科成果一等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曾荣获宝钢优秀教师、王宽诚育才奖等荣誉称号。

马克思主义学院 陈建兵

陈建兵,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含中央马工程委托项目)3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和教改项目3项、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3项。在CS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6部。作为骨干成员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1门、陕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负责陕西省一流本科课程1门。科研成果荣获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项。担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陕西省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类工作委员会委员、秘书长,荣获陕西省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西安交通大学教学名师。

医学部 陈莉娜

陈莉娜,医学部基础医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校级后备名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兼聘教授。主持和参与教学改革20余项,作为药理学教学团队带头人之一,获学校第五届教学优秀团队奖;《药理学》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主要成员。参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陕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奖一等奖2项及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主编、参编教材教辅50余部,其中规划教材10余部。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SCI收录38篇,申报国家发明专利7项。

机械工程学院 段玉岗

段玉岗,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承担本科生课程工程材料及制造工艺、研究生课程非金属材料及制造技术基础、研究生论文写作指导等教学任务,本科生《CDIO项目实践》国家一流实践课程建设负责人,承担及参加省部级以上教学改革项目6项,获陕西省教学成果奖5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4项。长期聚焦于复合材料高端制造装备领域基础理论和工程应用方面的研究,承担国家级项目与课题12项、发表高水平SCI论文67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2项,相关科研成果获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

经济与金融学院 袁晓玲

袁晓玲,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省经济高质量发展软科学研究基地主任,西安科技创新智库首席专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标准研究院院长、中国环境质量评价中心主任,全国经济数学与管理数学学会理事长,陕西省经济学会第一副会长,担任省市政府决策顾问多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陕西省“特支计划”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领域领军人才获得者。先后获得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科研工作者、“王宽诚”育才奖、教学名师和研究生教育优秀导师等荣誉称号,教育部、陕西省一流课程主讲人、国家一流专业带头人,出版教材、发表教学论文、主持教改项目多项。2015年、2020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等国家及省部级课题60余项,出版专著30余部,在SSCI/SCI、CSSCI和CSCD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200多篇,产生了重要的社会经济影响和学术价值。

教学优秀团队奖

(按获奖团队带头人姓氏笔画排序)

运动训练专项课教学团队

体育中心“运动训练专项课教学团队”以王小春教授为团队负责人,现有教师14人,分别担任篮球、田径、游泳、网球、武术等教学工作。成员多人分别在全国高等院校体育教学训练研究会、中国篮球及游泳裁委会、陕西高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等任重要职务;获全国体育教师技能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陕西省教师基本功大赛二等奖3项。近五年获全国比赛冠军42项,第二名41项,第三名30项,第四至八名143项。国际交流、选拔赛、分区赛获冠军7项。获陕西省冠军91项;破省高校纪录15项。5名队员入选国家队。近五年主持各级科研项目30余项,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大学体育与健康》《网球运动教程》等教材,发布篮球、网球等线上教学资源,《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项目练习方法MOOC课程,获省级一流课程。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团队

机械学院“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团队”以王永泉教授为团队负责人,团队由39名教师(含3名实验指导教师,其中正高职称21人)组成专兼结合、教研融合的高水平师资队伍。课程于2017年度获批首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020年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线上),爱课程平台选课人数逾23万人,创国内同类课程第一。课程于2020年入选学校第二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023年获批学校首批知识图谱建设试点课程。课程团队持续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积极为青年教师提供成长激励,团队教师获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省级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等多项奖励。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团队

医学部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团队”,以西安交通大学“教学名师奖”、“王宽诚育才奖”获得者李冬民教授为团队负责人,包含教授、副教授15名。团队坚持立德树人,秉承“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提升为导向”的教学理念,注重教学改革、优化课程体系,重视教学资源建设,坚持科研反哺教学,努力培养医学创新人才。团队爱岗敬业,开拓进取,勇于奉献,积极响应教育部号召开展“慕课西行2.0-生物化学同步课堂”,建成国家级虚拟仿真一流本科课程1门、实验教学百门应用示范课程1门,陕西省线下一流本科课程2门;获国家级本科及研究生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各1项,陕西省本科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获首届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1项;获“陕西省教学团队”“陕西省教科文卫体系统五一巾帼标兵岗”荣誉称号。团队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潜心“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线性代数与解析几何教学团队

数学与统计学院“线性代数与解析几何教学团队”以李换琴教授为团队负责人,团队包含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后备教学名师1人,校级教学名师1人,西安交通大学第九届十大学术新人1人,全国高校数学微课程教学设计竞赛西北赛区一、二等奖及本校教师授课竞赛一等奖获得者4人,8人次被学生评为“西安交通大学我最喜爱的老师”。团队近年来主持完成教育部教学改革研究课题8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3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出版国家级规划教材3套,教学辅导书2套。线性代数与解析几何课程,2012年被评为“陕西省精品课程”,2017年在中国大学MOOC上线,2018年被评为“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020年被评为“国家级线上一流本科课程”。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团队

物理学院“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团队”以张沛教授为团队负责人,依托大学物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物理学院物理实验教学中心,承担大学物理实验、物理专业实验、综合实践训练等15门实验实践类课程。团队现有教师10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5人;实验技术人员21人,其中高级工程师9人。团队聚焦“以学生为中心、基础与创新并行、课内与课外结合、实体与虚仿互补、科普与思政贯通”的特色教学理念,近五年取得一系列丰硕教育教学成果,包括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校级教学成果奖3项;获国家级一流课程2项,省级线上一流课程2项;省部级以上教学研究项目20余项;出版高水平物理实验教材4本;成员累计获省部级以上教学竞赛奖15项,指导学生获全国竞赛奖30余项等。

半导体物理一流课程教学团队

电子与信息学部微电子学院“半导体物理一流课程教学团队”以耿莉教授为团队负责人,经过长期教学实践、科研积淀和不断摸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目标、方法、评价和配套实验、网络课程等多方面进行了持续改革,构建起示范性的半导体物理教学实验和实践平台。课程在2009年、2010年先后获陕西省和国家级精品课程,“半导体物理”课程获首批国家级线下一流课程,与课程配套的“半导体CV测试虚拟仿真实验”获陕西省虚拟仿真一流课程。教学团队荣获2022年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获陕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校级教学成果特等奖和一等奖各1项。团队稳健发展,教师结构合理,教学质量优,为我国集成电路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

文字:教务处
图片:获奖人提供
编辑:王恺悦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