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也是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先后在这里实施了坡面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以及退耕还林(草)等工程,显著改善了该地区丘陵沟壑区、塬区和北部沙区的生态环境。”在陕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卫健说。
然而,周卫健院士和团队的研究发现:近年来,黄土高原不同地质单元出现了耕地面积不足、局部人粮矛盾突出、塬面破碎化等现象,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极为不利。
她认为,在新时期,适时实施黄土高原综合治理方略,可进一步巩固生态成果,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也是维护黄河运行安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
“可将‘塬区固沟保塬,坡面退耕还林(草),沟壑治沟造地,沙区退林还灌草’这‘26字建议’提升为黄土高原综合治理方略。”周卫健建议,要根据黄土高原地区的典型地貌形态和地理分区,结合微地貌特征与财力资源,因地制宜采取协同发展措施。
“此外,还应及时开展黄土高原综合治理总体科学规划、遥感制图和信息决策系统等立项研究,为推广这一利国利民的综合治理方略提供科技支撑,促进黄土高原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她还建议。
(原文刊载于各界导报2018年3月9日4版)
报道链接:http://paper.gjnews.cn/gjdb/20180309/html/content_209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