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主页新闻>正文
主页新闻

【研究生教育优秀导师】张喆:春风化雨润桃李 丹心向阳育英才

来源:交大新闻网 日期:2024-01-02 08:46 浏览量:

近日,记者采访了2023年度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教育优秀导师获评者、管理学院张喆教授,从她的“多重身份”中了解她教学育人的特色。扎根交大二十四年,集“导师”“教师”“学姐”标签于一身,她有着丰富的故事。

“咖啡座谈”组织人

记者见到张喆时,张喆团队的“咖啡座谈”正处于收尾阶段。他们正在探讨企业管理中AI人机互动对老龄员工影响的实验构想。包装各异的咖啡摆在方桌各处,围桌而坐的十人聚精会神地盯着屏幕上的汇报内容,在汇报者发言的间隙提出建议。“‘咖啡座谈’以兴趣小组为单位展开,为兴趣相同且具有研究意向的同学提供讨论机会。”张喆向记者介绍,“这项活动不定期开展,一般在九点或九点半开始座谈,这样能保证大家精力更加充沛。”

除不定期开展的“咖啡座谈”活动之外,张喆还保持着一周一次的团队例会。定期例会与不定期座谈结合的安排方式,保障了团队之间的交流频率,也灵活适应了不同兴趣主题研究的需求。

除学术讨论外,张喆和学生之间也有丰富的团建活动。欢迎新成员、展望新学期的开学迎新活动,持未泯童心、寻纯粹快乐的六一儿童节活动,念学院栽培、感学校恩情的感恩节活动,品自然美景、愈疲惫身心的春游秋游活动……这些活动架起了成员间沟通的桥梁,为团队带来愉悦与温暖,塑造了活泼积极的氛围。

“我觉得我们团队是紧张而轻松的。”张喆用这两个词概括团队的氛围,“身处团队,担负科研压力,纯粹的轻松是不可能的。但适当的放松能有助于更好地科研,于团队而言是必要的。”

“土生土长”交大人

出于对乡土眷恋的深沉情感,身为一名西安人的张喆在本科阶段选择了西安交通大学。随着对学校了解的加深,学校的优良学风与丰富资源更是成为供她生长的沃土,培育了她回馈学校的心。在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度过从本科到博士的漫长时光之后,她选择在这片花圃中成为园丁。“读书的过程中对学校日益熟悉,明白学校的资源优势,于是萌生了回馈学校的想法。”

在张喆看来,西安交大最大的吸引力在于其悠久的历史。管院培养了将近三百名校长、副校长、院长等优秀的教育管理者,“堪称管理学院的‘黄埔军校’。”张喆打了个幽默的比方,“这是一种为领袖人才奠基的理念。”

“土生土长交大人”的身份为张喆的教学减小了阻力。她能够更好地把握学生的诉求,理解学生的心理,学生也能通过在她分享的经历中获得感触。通过共同的教育经历,师生之间得以达成更多理解,教与学的节奏也能趋于一致。

“我觉得从学生到老师的身份转变是很自然的。”被问及在身份转变过程中是否遇到一些困难时,张喆露出了轻松的笑容。“一开始也有不适应的地方,但每天都和学生在一起,环境上的落差很小,转换过程整体还是很顺利的。”

“共益共生”实践者

“‘商业向善,共益共生’是主张企业的价值和社会的价值共益的一种思想。”张喆这样解释自己团队的“核心价值”。“我们团队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商业领域研究,还有企业社会责任。我们认为企业不能只以经济盈利为目的。”

张喆描绘了她认为的“理想企业”形象:秉持“共益共生”理念的企业是可持续发展的。它在自己制造收益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较大福利。这种可持续发展并非某些风投企业的后劲不足、高开低走的,而是真正可持续的长期经营。

这种思想不仅是张喆团队在研究中主张的,也是张喆在团队指导中想要实现的。受到这种良好关系的促进,张喆团队成员的研究主动性得到激发,发表文章和取得优秀成绩有目共睹,其中三名成员更是毕业后在“双一流”高校中任副教授。团队卓越,职业生涯也会顺利,后面的同学受此激励,也会更努力地投入研究、建设团队。稳定的良性循环就这样在贯彻“共益共生”理念的团队中渐渐形成。“希望从我团队中走出去的学生,都能以出身西安交通大学商业伦理研究团队而自豪。”张喆对自己团队满怀期待。

“教研相长”好导师

“教学和科研是互补相长的。”张喆这样理解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我的教学和研究都集中在商业伦理和企业社会责任领域,我们的研究成果可以在课堂当中与学生分享。在MBA、EMBA教学中的问题,学生在职场中的问题,也可以成为我们的研究内容。教学和研究之间是互动的。”

谈及处理好繁重的教学与科研任务的秘诀,张喆认为在于“把握时间”。科研时间就沉心研究,上课时间就专心教学。全身心投入,让每段时间发挥它应有的最大价值,就是最好的时间管理。

尽管管理学院的科研压力较大,张喆还是谨记作为教师的本职工作——上好。“可能是因为在我当老师之前受到了家中长辈的叮嘱:‘当老师一定要先把课教好。’”即使已有十多年教龄,张喆在每节课前还是会感到紧张与兴奋。“每一节课都是一次非常重要的师生互动,我不想让他们失望。”

除几门中文主讲课程外,张喆也承担了部分留学生硕士的教学工作。丰富多元的教学经历,给张喆带来的是印象深刻的诸多故事和宽容开放的文化心态。感受到中外文化差异的众多经历中,令她记忆犹新的是非洲学生截然不同的“幸运观”。“我曾在课上问大家是否幸运。被问及这个问题时,我们一般避开不幸的经历,将自己的经历定调为‘幸运’。然而非洲同学会列举自己不幸的经历,但他们的情绪又是乐观悦纳的。”张喆坦言自己起初不太能接受这种经历和情绪的反差。随着类似经历的增加,她习惯了文化差异带来的“新奇”,国家民族的区别在她的眼中渐渐转变为可接受的特色,她也能以更自信的姿态,在广览各国文化的同时,向世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了商业伦理教学中,发现留学生对中国兴趣很大,有不少同学向我表达过想在中国工作的意向。”

对于本次获评研究生教育优秀导师,张喆认为它是一种“幸运”,一种“认可”。她将以一种谦虚、勤勉、开放的姿态,在已扎根二十余年的交大校园中继续耕耘,贯彻自己回馈这片沃土的初心。

文字:研究生院学位办 交点工作室 唐婧盈 孙菁蕾
图片:受访者提供
编辑:星火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