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主页新闻>正文
主页新闻

【交大力量】热流科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科教融合,创新引领,培养一流热流人才

日期:2017-07-10 08:58 浏览量:

热流科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由教育部2010年批准立项建设,2013年通过正式验收。实验室针对国家节能减排的重大需求和前沿科学问题,围绕能源转换和利用过程中的基础热流科学问题,瞄准国际前沿方向进行系统深入的前瞻性和战略性研究工作。近几年,实验室飞速发展,成果丰硕,汇聚了一批高水平创新人才,正在成为国家热流科学领域的一流研究基地、教学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

瞄准前沿 引领创新

热质传递的数值预测控制一直是实验室的重点研究方向,2012年,由何雅玲院士主持的“多尺度多物理场耦合的复杂系统中流动与传热传质机理研究”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该成果在国际上率先构建多尺度宏-介-微观耦合计算体系,解决了多尺度问题计算工作量大、不同算法间跨接难的难题。实验室始终瞄准国际前沿研究,年均发表SCI论文170余篇,ESI高被引论文20余篇。近期,李印实教授提出了无需加入额外电解质的钠离子直接甲酸盐燃料电池,发表于国际化学领域顶级期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影响因子11.709),可以实现同步发电和产碱。初步实验获得了13个小时的连续放电,理论产NaOH量为195mg,应用前景广泛。

节能减排连获大奖

2015年,实验室王秋旺教授团队完成的“高效节能的连续螺旋推流强化传热技术及应用研究”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该成果提出了连续螺旋推流强化传热的新方法,发明了高效节能的强化传热技术,大幅度提高了换热器的综合性能,并实现了产业化,系列产品已应用于中石油、中石化、制碱行业和船舶行业等企业和研究院所。2016年,实验室赵钦新教授团队完成的“低温腐蚀可控的烟气深度冷却技术及应用研究”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机械工业优秀科技成果项目以及第八届中国技术市场金桥奖优秀项目奖。该成果提出了低温腐蚀速率可控的学术思想,突破了烟气深度冷却低温腐蚀检测及其防控、积灰磨损腐蚀及泄漏防控,以及回热实时动态调控等技术瓶颈,研制开发了一系列烟气深度冷却系统、装置及产品,并实现了大规模工业应用。目前,该成果已通过201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科技奖励初评。

国际合作夯基引智

2015年,“新能源与非常规能源利用中的热流科学创新引智基地”由教育部和国家外国专家局联合批准落户实验室,将联合美国、英国、瑞典、韩国及香港地区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一流科学家共同开展研究。依托国家引智基地,已引进5个院士等国际一流团队,共建了15个合作平台,创建了陕西省“能源与环境中的热质传递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热科学与工程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实验室还发起主办了亚洲计算传热学会议ASCHT(2007-)和节能控排传热进展国际研讨会IWHT(2011-)。通过引智基地和国际联合实验室的建设,将汇聚一批本领域世界一流人才,在主要的研究方向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同时,通过实质性学术交流合作,探索互补性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一种更为开放、有效的研究平台和合作机制,培养高水平人才并获得高质量的创新研究成果。2016年,首届本科生热流国际班成立,实验室通过学业导师一对一负责制等多种渠道促进学生培养。目前,23名本科生正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进行暑期课程学习。

科教融合服务社会

作为能源动力类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单位,实验室特别注重将科研创新成果融入教学,培养一流创新人才,引领中国能源动力类教学改革。在“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陶文铨院士、“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何雅玲院士的带领下,实验室承担了传热学、工程热力学与流体力学三大专业基础主干本科课程,年均本科生教学工作量近5000 学时,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项目设计/大创项目/开放实验100多人次。指导学生多次获得节能减排大赛特等奖、国际数学建模大赛特等奖等。同时,实验室积极承办“暑期学校”“短期讲习班”“青年研讨班”、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等,为学生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使其更好地了解本学科本领域国际前沿的学术方向和研究动态,开阔学术视野,拓宽科研思路,提高科学创新能力。

文字:科研院 热流科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编辑:朱萍萍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