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大兴庆校区以及一、二、三村的总面积约1693亩,在这片土地上,总共有多少个窨井?这个会难倒大多数交大人的问题,能源服务中心维修部的杨月亮师傅心里却“门儿清”——这片区域总计有排水、雨水、电力窨井8600多个,其中三分之二是下水井,每个下水井每年至少要清理两遍,哪个井下有暗坑或者拐弯,杨师傅心里也有一本账。因此,他被同事们称为学校下水井的“活地图”,成为“活地图”靠的是杨师傅30多年在数千个窨井跳上跳下从事疏浚工作得来的经验。
他是交大地下管网“清道夫”
1987年,19岁的杨月亮还是延川县一名高中生,适逢西安交大到延川招工,杨月亮考虑到自己家境贫寒,姊妹四人都在读书,父母压力大,就选择了工作。“当时的部门叫修缮科,我来了就跟着当时50多岁的张向初师傅学怎么清理、疏通下水井。没想到,一干就是30多年。我来的时候,每天工资是2块4毛2,三村只建了两栋楼,现在校医院那块地方,当时是电影院……”回忆往事,杨师傅如数家珍,毕竟,30多年的交大岁月伴随着是他的整个青春。
校党委书记卢建军5月15日巡查校园与杨月亮师傅交谈,详细了解能源服务保障工作情况
20世纪80年代末,交大校园和家属区的窨井不超过3000个。30多年来,随着学校发展建设和原有管网的老化修缮,窨井的数量成倍增加,直至如今的8600多个。学校下水管道很多是迁校时期的陶瓷管道,三十多年来窨井周围泥土流失、地质环境变化,陶瓷管道会出现破损、断裂、渗水等情况,这时,“活地图”杨月亮的经验就派上了用场,他能快速分析出管网中可能存在的风险点和薄弱环节,缩短维修工作耗时。
除了巡查外,穿好工作服,靠绳索下降到窨井内,用铲子、箩筐清除淤泥和垃圾……这样的动作,是杨师傅的日常。当清掏完一个窨井,杨师傅返回地面时,已是全身污泥、满身臭味,路人会不自觉地远远避开。“我都习惯了,身上脏怕啥,洗洗就净了,人活一世,心里干净才是要紧事。”
有一次杨师傅接到一个报修电话,家属区二楼一对老夫妻家里下水道返水,老两口站在被淹的家里茫然不知所措。杨师傅上门后,很快找出返水原因:该栋楼附近下水井内有建筑垃圾引起淤堵。清理完窨井、疏通下水后,老两口连声道谢,这一幕让杨师傅很难忘。“那时候,苦啊累啊臭啊都值了,因为咱实实在在帮人解决了难题。”
原本与他一起承担这项工作的还有其他两位师傅。2000年、2019年,两位师傅先后退休,杨师傅成了学校专职清理下水井的唯一一位工人,下井清淤的工作量翻倍增长。
“如果堵的不严重,我就拿个带钩的长杆捞垃圾;如果堵的严重,同事们就会一起帮忙。所有井中,清理起来最费力的是食堂和生活区附近的下水井,几乎每周都要清理一次。因为厨房和生活区下水油污重,油附着在管道内壁,时间一长就堵了。”杨师傅说。
下水井内的油污主要来自餐余汤汁。截至2019年,学校每天就产生近4吨泔水。2019年2月起,学校食堂泔水由餐厨垃圾专业处理公司回收处理,将残食无害化处理后用于沼气发电、制造肥料和化工用品等资源化利用。食堂洗消操作也严格按照“一刮二洗三冲四消毒五保洁”进行,但汤汁类油污进入下水道仍无法完全避免。2020年食堂残食量由2019年同期的每天4吨减少到2.75吨,效果明显。2022年通过文明食堂系列活动,残食量显著下降。“光盘行动特别好,既能减少食物浪费,也能间接减少我清理的次数。”杨师傅说。
“上下畅通 内外兼修”
今年五一期间,能源服务中心维修部的师傅们经历了一场连续四天三夜的抢修。由于地下管网老化,生活区污水接入市政管网附近发生了堵塞渗漏。“当时我们联合市政上的力量一起寻找排除故障,想办法尽快解决问题。路面上,车辆、人流畅行无阻,但路面下管网纵横,分属地下水、天然气、电力、网络等不同行政管理部门,管网抢修首先要在保障和不破坏管线的前提下进行,有点像动手术,不能损坏健康的肌肉和血管。”能源服务中心维修部主任曹志军说。
曹志军2000年部队转业后进入交大工作。“刚开始工作时,王德治老师手把手教会了我怎么做好管理协调工作,那时候物质条件远不如现在,手机没普及,沟通协调全靠一双腿一张嘴……”曹志军的工作风格既带着军人的雷厉风行,也有细腻周到的一面。
2018年,从事多年办公室工作的曹志军调到了能源服务中心维修部担任主任。“最大的变化是电话多了,经常失眠。碰到漏水、下水道堵了,电力抢修这种事,根本睡不着……”让曹志军无法安睡的,除了这些情况,还有各类安全隐患。
近些年,全国各地曾发生过多起下水井“吃人”事故,事故原因主要是井盖缺失、破损、错位等。为避免事故,维修部将17个管网主出入口处的深井都更换了重型或加重型井盖。重型井盖近百斤,加重井盖200斤,不易破损,也无法轻易翻转。“学校超过4米深的窨井总计约600多个,只有配备完整的三级防护,并加上日常巡查维护,才能确保安全。”曹志军说。
一次多部门联合巡查时,工作人员发现家属区一住户窗口冒黑烟。敲不开门,多部门巡查工作人员只好破门而入,原来屋主开火后回卧室睡着了忘记关火,导致食物和锅灶烧干冒烟,幸亏发现及时,避免了进一步损失。
“水电无情,安全先行。”曹志军不光经常把这句话挂在嘴上,更落实到工作中。维修电路时,需要首先确保电路不带电后方可进行操作。2016年有一次停电,在确认断电情况下,进行维修作业前,电工师傅二次验电时发现线路居然带电,后调查得知是某部门自备了发电机,停电后该发电机自动启动,造成电路带电。“这种‘倒送电’的情况,对电工师傅的人身安全是极大威胁,希望自备发电机的部门能及时和我们沟通,排除安全隐患。”曹志军说。
改造前的老旧配电设施 改造后的新配电设施
更换老旧楼舍楼内配电设施
今年以来,后勤保障部能源服务中心维修部对家属区部分老旧楼舍楼内配电设施和老化线路进行了改造。“交大一、二、三村总计91栋楼宇,50多栋楼需要改造配电设备,有些配电箱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用到现在,还是木质的,电线是铝线,无法荷载空调、冰箱等家用大功率电器,存在安全隐患。”曹志军说,“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2栋居民楼的配电设施改造,广大教职工反映太好、太及时了,以后再也不会因为用电线路设施隐患而整天提心吊胆,今年夏天可以完全放心在家使用空调电器了。今后,我们依旧会用情用心,尽全力继续为教职工解决急难愁盼的用电方面需求,为教职工们带去一片光,送去一份爱。”
他们的退休前“愿望清单”
能源服务中心维修部共24人,除2人在编外,其余均为聘用人员,平均年龄53岁,退休这个话题对他们来说已是近在眼前。“退休前,还有哪些想在岗位上完成的事?”面对记者的提问,他们的回答虽不尽相同却让人感触颇深。
杨月亮很肯定地说:“我要在退休前把一些复杂下水井的情况记下来,方便其他同事。我退了以后,学校就没有这么熟悉下水井的人了!”已成家立业的儿子曾无数次劝杨月亮:“爸,别干了!你年纪大了,活儿还那么累,图啥?”杨师傅说:“现在年轻人吃不下这个苦,但清理下水井这个活儿总得有人干呀!我干到退休!”
今年57岁的陈恩常师傅1985年来到交大干电路维修至今,他依然清晰地记得,刚入校时带他学习电路维修技能的是一位50多岁的江苏师傅,叫陈德顺。从刚工作时啥也不会到现在成为一名资深电力维修师傅,陈恩常最关心的是学校和家属区的电路维护。陈师傅说:“希望我退休前能把学校和家属区比较老旧的电路都换成新的,消除安全隐患。”除此以外,陈师傅还参加过几次创新港电路抢修,“用的时间长了,电路需要维护的点位就会变多”,陈师傅说。
曹志军介绍,后勤保障部能源服务中心维修部目前除承担学校教学区、学生区、家属区的水电维修保障工作外,还要承担每年三四十件紧急抢修任务,其中一半涉及物业公司承包的区域。仅以电力为例,学校要将10千伏高压电转换为民用电,基础电工无法承担配电室设备维修抢修工作,“兜底”抢修电路故障的任务也由维修部承担。
高校后勤改革推行多年,既要考虑学校的人文传承、空间布局、节能降耗、长远发展,也要考虑师生的教学科研、生活质量等,还要考虑后勤的可持续发展。“完善的大学后勤保障系统,应该是一流的监管部门加一流的服务组织,为师生提供高质量的后勤服务保障体验,增进大家对后勤的安全感、信任感和获得感。”曹志军说,“维修部的这些师傅们,都对学校有深厚感情,这不是用嘴说的,是用自己的工作经历和时间证明的。多年来,大家从水电管网的变化上真切感受到了学校这些年来的发展变化,他们是长时间在学校工作锻炼起来的一支专业技能队伍,对学校水电等基础保障起到了很大作用,我们这支兜底保障队伍,希望在现有体制机制下能发挥出更大的动能,紧贴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紧贴师生需要,不断提升服务内涵,为学校“双一流”建设提供一流的水电服务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