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主页新闻>正文
主页新闻

【新时代奋进者】十大学术新人之杨洋:持之以恒做科研 怀仁爱心育人才

来源:交大新闻网 日期:2023-06-16 09:27 浏览量: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博士后基金等3项项目,作为骨干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各1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Advanced Material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Acta Materialia等期刊中发表论文9篇,获评2021年度学校招生宣传工作先进个人……入职两年来,西安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助理教授杨洋在科研与教学方面硕果累累。

杨洋(右)与导师丁向东

求学路上有良师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求学路上,杨洋遇到不少良师,在教授他专业知识、帮助他筑牢科研之基的同时,率先垂范,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以优秀科研人的品行引导他、教育他。金属材料强度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杨洋科研的主阵地,在实验室主任孙军院士的带领下,强度室不仅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还在5年一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中创下佳绩。“在本科阶段,我已经听闻了孙院士带领强度室进行科研攻关的事迹,如今成为强度室的一份子,更深刻地感受到孙院士的榜样力量。”

在科研道路上,杨洋的导师丁向东教授扮演着“引路人”的角色。“丁老师的工作时间有时比我更长。”在杨洋眼中,奋战到凌晨一两点是丁教授的日常,他的 “劳模精神”感染着课题组的每个成员。科研并非易事,遭遇挫折是每个科研人的必经之路。杨洋回忆刚念博士时的经历,“那时我正在修改第一篇论文,遇到了困难。”论文当中的一张图表经过反复调整和修改仍然达不到令人满意的程度,这令他颇感挫败,心情亦随之低落。丁教授便邀请杨洋到办公室面谈,对他的心情表示理解,肯定了他论文中已有的成果,并为他指点迷津,提出修改意见,帮助他渡过难关。“丁老师的要求比较高,对我们的工作总会希望能‘更进一步’,我虽有压力,但仍感受用。”

杨洋(左一)与导师和同事们

材料科研立新功

2021年4月,杨洋进入西安交通大学材料学院材料形变与相变团队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他加入“材料工程基础”课题组,围绕柔性电子器件用关键材料的学术前沿,利用机器学习技术揭示了褶皱对二维材料形变与相变机制的影响;围绕材料高温服役性能的国家重大需求,利用原子模拟揭示纳米孪晶金属材料高强度、高热稳定性机制。

由于就读于本硕博连读班,大学三年级的杨洋没有考研压力。他利用空闲时间积极联系导师,较早接触到科研项目,积累了相关经验。“当时还是大三学生,我对于‘形变与相变’这个词并无太多理解。”杨洋回忆起自己初入科研之门的经历。虽然当时连基本概念都不甚清楚,但他从一开始就深知这一研究方向的重要意义。服役过程中的材料受到力的作用就会发生形变,而相变不仅是形变实现的重要方式,更能够为材料带来一些额外的功能特性。材料服役过程中,既要充分考虑其结构稳定性,还要保证其功能稳定性。说着,他拿起眼镜开始讲解:“我们生活中的眼镜,其中就蕴藏着形变与相变的大学问。金属眼镜腿弯弯折折,很快就能自然恢复原状,金属材料怎么会有如此良好的弹性性能呢?这就是形变、相变研究的课题。”在杨洋看来,材料科学的研究既能解决如眼镜腿一样细微的问题,也能为像“玉兔号”月球车月壤密封罐的设计这样的重大项目、重大课题作出卓越贡献。

“材料科学是永恒的话题,因为万事万物离不开材料;材料学是一门基础科学,它是工科里最像理科的学科,需要耐得住性子,潜心实验,精心研究。”秉持这样的初心,杨洋先后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的身份在Advanced Materials等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科研成果。

近期,杨洋和他所在的课题组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攻关难熔合金项目。难熔合金的想定服役场景为大型燃气轮机、高超音速飞行器等高温、高压的极端环境,预期其能以较高的熔点适应如上应用情形。“这是我从未涉足的领域,希望自己能在这个方向上做出成绩,为国家重大需求作一点贡献。”他期盼道。

教育后辈有担当

“从学生转变角色到老师,这对我是一个挑战,甚至比自己独立科研的挑战更大些。”杨洋坦言道。作为学生,十年的求学经历为他带来了丰富的学识和开阔的眼界,作为科研人,多年的实践经验让他在实验室里得心应手,但他并无作为老师指导学生的经历。

“我时刻提醒自己,要把学生带好。”杨洋对学生负责,对讲授内容负责,对培育材料专业科研人才的使命负责,针对学生不同的特质因材施教,灵活机动改变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走进科研殿堂,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学习方向。“学生都是各有特色的。”杨洋认为,自己会像导师丁向东教育自己那样,对需要帮助的同学进行细致入微的指导。

对科研后辈,杨洋认为同学们应该找准自己的兴趣点:“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做科研,在探索中不断发现新的现象和规律,这是充满乐趣的体验。”但同时他也告诫道:“科研的路不可能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时,要用强大的精神力支撑我们渡过难关,要以‘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的交大特色鞭策自己。”硕士、博士都是要做研究的人,做实验获得实验结果的过程就像是在花园里摘花,但我们面前的一切都是人类所未知的领域。探索未知,就是在自己无知的领域里遨游,这并不容易。“不要怕尝试,不要怕实验结果和预期差别甚大”,他说,“如果所有的实验结果都和预期一致,那也就没有做实验的必要,直接在纸上做推演就好了。”

“当立鸿鹄志,以四个面向指引科研方向;当不畏艰难,以西迁精神鼓舞工作士气;当持之以恒,对待科学问题敢于磨穿铁砚;当怀仁爱心,时刻不忘教书育人崇高使命。”杨洋将牢记导师寄语,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不忘科研初心,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在教学和科研路上努力前行。

文字:教师工作部 人力资源部 通讯社 刘嘉鹏
图片:受访者提供
编辑:徐琛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