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西安主持首届中国-中亚峰会前夕,专门听取陕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并发表重要讲话。5月19日上午,习近平主席主持首届中国-中亚峰会并发表主旨讲话,强调携手建设守望相助、共同发展、普遍安全、世代友好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引发西安交通大学师生热议。
校党委书记卢建军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西安主持中国-中亚峰会前夕,专门听取陕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发表了重要讲话,高瞻远瞩、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充分体现了对陕西发展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饱含着对陕西的关心厚爱,是我们干好工作的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中亚峰会上的主旨讲话,立足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翻开中国-中亚关系史上崭新篇章,从战略高度为中国-中亚合作擘画蓝图,指明了行动方向,尤其是在发表主旨讲话中提到“加强文明对话,支持中亚国家高校加入‘丝绸之路大学联盟’”,给全校师生以极大振奋和巨大鼓舞,深感使命光荣、重任在肩。展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西安交通大学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传承弘扬“听党指挥跟党走”的西迁精神,坚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更好发挥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生力军作用,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持续加强“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建设,深化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强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以实际行动坚决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把主题教育学习成果转化为促进学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效,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陕西篇章、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的教育、科技、人才支撑。
校长王树国表示,中国-中亚峰会的举办令人备受鼓舞、深感振奋,极大地激发了全校师生团结奋斗、开拓进取、矢志一流的斗志和信心。陕西作为古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见证了中国同中亚国家两千多年的深厚友谊,本次中国-中亚峰会是着眼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的重大行动,必将为中国和中亚关系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指明前进方向、提供根本遵循,开启中国-中亚合作新时代。深化中国-中亚合作,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着眼未来作出的战略抉择,顺应世界大势,符合人民期盼。在中国和中亚全面深化合作背景下,西安交通大学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传承弘扬西迁精神,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结合点的重要作用,加快和扩大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深化“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建设,推动不同国家和地区大学之间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交流、政策研究和医疗服务等多方面合作,引导全校师生积极投身中国同中亚国家友好事业,弘扬丝路精神,讲好中国故事、中亚故事,当好友谊使者和合作桥梁,为促进地区和平与发展注入正能量,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贡献。
国际处处长刘文凤表示,在习近平总书记在中亚首次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十周年之际,中国-中亚峰会在西安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旨讲话中提到,“支持中亚国家高校加入‘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增强了我们与中亚高校开展全方位合作、建设好“丝绸之路大学联盟”的信心。“长安复携手,再顾重千金”,西安交通大学承担“丝绸之路大学联盟”秘书处工作,站在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历史的新起点,我们有责任、有义务继续扎实推进工作,弘扬丝路精神,以“丝绸之路大学联盟”为依托,进一步解放思想,扎实推进与中亚国家在人才培养、产学研用方面的合作,发挥科教优势,为文化丝路、绿色丝路,为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国际教育学院院长温广瑞表示,西安交通大学作为丝路沿线国家最具影响力的高校之一,更应传承西迁精神,瞄准国家重大需求,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倡议,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以国际产学研用融合的孵化区为承载,依托丝路沿线国家人才培养、“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内高校交流、丝路国际学院(校区)建设等举措,建设国际人才培养的西部高地,将其打造成为弘扬丝绸之路精神、具有鲜明交大特色、汇聚全球英才俊杰、融合国际产学研用的高等教育融合发展示范区,为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陕西格局、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陕西篇章贡献交大力量。
科研院常务副院长邵金友表示,作为科研管理服务工作人员,我们将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一是着眼全国大局、发挥自身优势、明确主攻方向,进一步强化基础研究,布局建设“从0到1”前沿中心和“卡脖子”难题研究中心,推动有组织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和基础研究的应用牵引;二是加大力度实践“一中心、一孵化、两围绕、一共享”产教深度融合新模式,以校企深度融合和人才共享为抓手,积极推动四链融合、促进成果转化,在科技创新与产教融合中服务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陕西省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陈斌教授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来陕考察,擘画陕西高质量发展宏伟蓝图,体现着对陕西的关心之切、厚爱之深、期望之重。作为一名能源科技工作者,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志勇为,自强不息,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尽自己所能发展氢能科技,推动能源产业绿色低碳转型。风正时济,自当破浪前行;任重道远,更需快马加鞭,方能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陕西篇章。
民建西安交大委员会委员、经金学院副教授杨凌说:“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中国与中亚五国的合作搫画出新的蓝图,体现了中国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决心与信心,也为中国同中亚五国关系不断迈上新台阶指明方向。作为一名民主党派成员,我将积极履行政治职责,结合自身专业特长开展调查研究,资政建言,努力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应有的贡献。”
电信学部教授任鹏举表示,历史上的西安作为丝绸之路的源头,对于中华文明的演进与传播影响巨大;今天的西安作为“一带一路”起点,对于强国建设的推进和实践未来可期。西安交大立足西部、辐射全国,为国家高质量发展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作为一名从事人工智能芯片教育和科研的高校教师,深刻体会到科技创新既是研究型大学教师的使命,也是人才培养的实践,必须坚持服务国家战略、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专注求精、坚守务实,为核心技术突破和创新型人才培养不懈努力。
材料学院教授周健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中亚峰会上的主旨发言,充分展现了中国对中亚国家的友好态度和合作愿景,彰显了作为大国的担当和责任。中亚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才,与中国在科学技术领域的合作,不仅可以促进当地人才培养,更可以为地区的发展和繁荣注入新的动力。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中亚地区与中国在科学技术领域的合作将会产生更加丰硕的成果,推动中亚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人居学院教授王剑云表示,作为一名以“绿色可持续建筑材料”为主要研究方向的科研工作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经深入我们的科研活动。基于创新理念,我们不断推进“固废”在可持续生态城市建设中的利用进程,不断拓展“固废”在绿色城市中的应用领域,最终将“无废低碳城市”真正融入现实社会经济发展。这也是我们科研工作的努力目标和方向。更重要的是,作为高校教师,我们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的重要责任。人才培养是实现科技创新和科技强国的重要基础。我们要时刻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四个面向”,弘扬西迁精神,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我国培养具备高水平高素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
化工学院教授郝南京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推进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生物技术等领域的合作发展以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这些都是当今世界科技创新的前沿和引领方向。此次中国-中亚峰会为包括科研人员在内的广大民众搭起了一座桥梁,使我们更好地认识到中国与中亚之间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机会。
管理学院教授孙新宇从努力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建设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的角度,提出两方面建议:一是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机制建设的建议,从陕西出发探索“一带一路”跨境征信合作机制,打造“一带一路”安全稳定营商环境;二是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文明对话的建议,充分发挥西安的历史文化、科教资源优势,加强能力建设。
公管学院教授王洋说:“当今国际形势复杂,我国亟需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为从事科技政策研究的学者,我将强化理论结合实际,重视学术成果在政策制定中的应用,立足陕西省现实情况,不断产出高水平学术及智库成果,为加快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助力。”
人文学院副教授熊雯表示,要立足于自身“唐茶”课题,依托西安交大“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及与中亚高校合作协议框架,将“唐茶”研究成果融入教学育人中,向世界讲述中国大唐茶文化的故事。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李家胜表示,中国-中亚峰会是一次友谊聚会、发展盛会与和平大会。西安是古丝绸之路起点,见证了千百年来中国同中亚人民互通有无、互学互鉴、文明交流的历史华章,本次峰会再次印证了中国与中亚五国的深情厚谊。习近平总书记与五国领导人分别举行会谈,就五对双边关系的未来发展擘画了宏伟蓝图。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中亚峰会上发表的主旨发言,就中国中亚关系提出八点建议,深入推动构建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对地区繁荣与和平的积极贡献,体现了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深刻内涵。
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彭玲说:“作为一名区域国别研究人员,我将继续秉持维护国家利益,促进丝路沿线国家文明交流互鉴的宗旨,在俄罗斯、中亚国家历史文化、对外关系和社会数字化转型等研究领域潜心钻研,积极推进双边学术机构科研合作,发挥智库应有作用,全力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西安国际形象传播。”
档案馆、博物馆副馆长李一鸣说:“中国同中亚五国元首齐聚一堂、共商大计,擘画中国-中亚关系新蓝图,推动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地区和平稳定、繁荣兴盛注入正能量。西安交大博物馆将更多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和展览,推动各国文化的交流与互鉴,加强世界各国对于中国文化的认同和理解,共同塑造全人类的美好明天。”
原校党委书记、退休教授王文生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陕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的重要讲话,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陕西篇章指明了方向,也是学校改革发展的根本遵循。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建党精神、延安精神、西迁精神,树立起勇立潮头、争当时代弄潮儿的志向和气魄,为国家和陕西发展再立新功。
离退休党委委员李悠悠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字字句句都是对战略全局、发展大局的精准把握,对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深远谋划,对陕西高质量发展的科学指引和殷切期望,对家乡人民的深情厚谊和谆谆嘱托,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入领悟、坚决落实。
哈萨克斯坦留学生SAILIKE AIZATI(中文名:艾扎提)说:“作为医学留学生,我很感谢和珍惜学习的机会,留学期间我也学到了很多知识和技能。中国科技发达,人民友好。中国医疗发达,教育方面全球领先,这也是我来中国留学的原因,我很喜欢西安,西安既有丰富的历史古迹,又有现代化的与时俱进。愿中哈两国友谊长久,愿母校的明天更美好。”
吉尔吉斯斯坦留学生IAN MADYNKHEI(中文名:姜阳)说:“能来中国学习,对我来说是莫大的荣幸,学生交流也是国家间关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未来,我希望不仅能学好中文,还能学习中国的特色文化,为两国交流作出贡献。”
塔吉克斯坦留学生SAIDOV ABDUKHALIL(中文名:多铎)说:“在中国,我得到了更多提高自己的机会,我保持学习热情,锻炼思维能力,拓宽视野,扩大中外‘朋友圈’,还学到了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这一切让我变得更有智慧,也更有责任心。更重要的是,来中国留学,让我学会去欣赏世界的多样性。我还要继续努力,弘扬丝路精神,讲好中国故事、中亚故事,当好友谊使者和合作桥梁,为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作出自己的贡献。”
土库曼斯坦留学生AKJEMAL RAHMEDOVA(中文名:阿特玛)说:“我们这些在中国求学的留学生们更加体会到了身上肩负的责任,一定要努力求学,提升自己的汉语能力和专业能力,做好连接中国与中亚国家的桥梁工作。”
化工学院彭康书院师生联合第一党支部书记、化工903班班长张子轩表示,西安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城市,是联系中国与中亚五国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作为一名学生干部,要积极地参与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以身作则,担负起新一代中国青年对外开放交流的历史使命,为中国-中亚地区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添砖加瓦。
生命学院励志书院师生联合党支部生物2101班李畅翱表示,要着眼国家发展大局,立足陕西实际,发挥专业优势,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努力奋斗,努力成为本领域的有用之才,让青春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画卷上绽放光彩。
人居学院硕2179班那甫·其玛表示,作为当代青年学子,我们应该深入践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原则,积极参与公益、环保、文化交流等社会活动,为推动国际关系和多边合作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成为胸怀祖国、面向世界、充满朝气与活力的青年。
人居学院硕2183班张晗表示,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鼓舞人心,为我们树立了追求卓越、开拓创新的榜样。我们应当以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指引,勇于担当,发挥优势,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陕西篇章贡献力量。
崇实书院马理论91班李凤洁表示,作为新时代青年,要积极响应中国-中亚峰会的要求,聚焦“一带一路”倡议,积极开展交流,多了解中亚地区的历史、文化、风俗,紧抓时代机遇,共创美好未来。
第25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电信学部南洋书院学生李熙盛表示,面对全球化和多元化的挑战,作为“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发起单位西安交大的学生,我们肩负着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的重任,要为世界和平繁荣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星航计划志愿者、人文学院崇实书院学生李云婉说:“作为‘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发起单位西安交大的学生,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建设带来的深刻影响和深切的历史责任感。在美好的发展前景中,我们要进一步树立大局意识,发扬合作精神,以更开放的眼光迎接机遇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