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亚峰会即将在陕西西安举行。这是今年中国首场重大主场外交活动,对夯实“一带一路”十年成果、建构面向未来的新型国际关系而言有着重大的外交和社会发展意义。在此历史契机下,更需要发挥社会科学领域的历史担当和时代责任感。西安交大社会科学处主动作为,通过组织决策建言申报、搭建学者交流平台、发挥全媒体力量,积极组织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组织及其科研人员响应,旨在服务中国—中亚未来长期合作关系中主动作为,发挥西安交大多学科交叉的人文社科科研、实践优势,为国家发展积极建言献策、提供有效智力支持。
组织专家建言献策 聚焦“一带一路”新发展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西安交大社会科学处组织专家围绕国际商事法律服务、大数据中心建设、国际投资体制、农业全链条等主题建言献策提交100余篇,获得省部级及以上采纳批示20余篇。近期,积极组织专家学者围绕“更好实现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政策沟通、民心相通,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推动命运共同体建设在中亚落地生根”“促进中国同中亚合作更加务实高效”主题提交决策建言30余篇,积极响应省委、市委约稿需求,发挥交大智库力量,贡献高水平决策建言。
提供教师交流平台 积极热议中国-中亚峰会
为迎接中国—中亚峰会到来,西安交大社会科学处也邀请来自不同学院、不同学科、不同智库(基地)的十余位专家教师代表聚焦中国—中亚峰会主题进行了交流。专家教师们积极响应,表达了对中国—中亚峰会召开的热切期盼,中国—中亚峰会的召开为面向中亚的人文社科研究提供了新的时代和历史机遇,将为中国—中亚政治经济、国际关系、人文历史和国际传播等多个科研领域注入鲜活的生命力。同时,也为人文社科研究者服务国家和社会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人文社科专家积极响应时代召唤,做好调查研究和理论总结,为国家和社会发展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持。
发挥全媒体力量 做好中国-中亚峰会传播
社会科学处组织“一带一路”中国-中亚领域权威专家学者,为中央电视台、新华社、陕西省电视台、华商报等媒体提供关于“一带一路”、特别是“一带一路”中国—中亚段的十年发展成果,以及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的专业解读和智力支持,主要围绕陕西“一带一路”五大中心和三个新领域内的取得的新成绩建言献策,在国内外、省内外媒体平台传播交大声音、贡献交大智慧。
近年来,西安交大聚焦“国之大者”,围绕国家社会服务需求,通过各层次智库培育与布局,初步形成了从校级一般研究机构到国家、省部级重点研究基地(智库)的有层次、有梯队、有活力的基地(智库)体系,已建成包括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1个(培育)、国家级涉外法治研究基地1个(培育)、省部级重点研究基地(智库)及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省科技厅等合作共建基地(智库)等五十余家,以及一批校内研究机构。一批新型智库在资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导、社会服务和公共外交等方面积极发声,为学校赢得了良好声誉。2016年以来建立30余条报送渠道,累计报送500余篇,采纳批示率达到50%以上。“十四五”期间,西安交大将智库建设作为提升哲学社会科学社会服务能力和学科综合实力的重要抓手,不断增强智库吸引力、管理力、影响力,依托智库建成一批集成化跨学科研究平台、高水平人才聚集平台、一流成果产出平台。